封面圖片:美國多年來的過度消費以致債台高築,將面臨爆破危機,全球將卷來海嘯式的崩塌(Pixabay)
本系列文章共有三篇,第一篇說的是充分發揮馬來西亞所處的地緣政治優勢,可為中馬充實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第二篇探討的是充分發揮馬來西亞回教的人事網絡優勢,可為中國倡建的「一帶一路」把回教世界14億人口的發展帶動起來,這是過去歐洲文明失敗的地方,中馬有機會證明回儒文明可創造雙贏的全面伙伴關系。這地緣政治與回儒合作兩大發展方向可為中馬全面伙伴關系的內含打下扎實的基礎。接下來本文要探討的第三個發展方向是充分打造中馬企業環境共同體,這個發展目標很重要,茲討論如下。
首先要指出的是,由西方企業主導下建立起來的企業關系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企業的國家歸屬是沒法打破的慣例。盡管如此,阿當斯密的經貿立論點認為經貿只有造福人類,不是折福人類,會帶來雙贏,不是零和游戲。
可是打從歐洲殖民地主義盛行的幾百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今天,儘管經貿全球化之訴求不絕於耳,可是經貿的負面發展有過各國建立「關稅壁壘」,有過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有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過殖民地主義,有過冷戰的種種經歷。說到底,國際衝突的最基本起因,正是因為國際間的貿易出現數不盡的損人利己的企業游戲規則所闖下來的大禍。
特朗普要逆轉國際貿易組織
時至所謂全球化的今天,這種負面發展仍沒法擺脫,連美國自己也開始改革所謂的經貿全球化的規則。美國2016年的總統大選,特朗普的最重要選舉政綱便是要逆轉國際經貿組織。他對美國自己提倡或主催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與「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也深表反對,揚言當選後會重新考慮。未成事的TPP也要告退。皆因他深信把美國市場向世界自由開放,美國的勞工階層會深受其害。不但如此,他還立下競選諾言,要改變稅務政策,將貿易入口稅提升到45%,將國內的企業稅由30%減為10%,目的就是要迫使美國跨國企業回巢,以終止企業將工作機會帶走。特朗普的競選政綱大大受到勞工界的支持而當選,以他的強悍個性與亢奮許下諾言來判斷,他是會言出必行的。
美國出現對跨國企業如此負面的評價,乍聽起來,好像美國是唯一的受害者,可是事實上是由西方經貿實踐起來的制度,因為經貿建基在「自由市場,自由競爭」的大原則,實踐的結果卻出現國與國之間的企業,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失序的競爭,失控的生產過剩以至滯銷。在1914年出現世界大戰,1929年出現國際市場全面崩毀的「經濟大蕭條」,前者因為「關稅壁壘」的衝突而引爆,後者因為企業競爭失控而爆發市場全面崩毀。
西方經貿理論是「零和游戲」
可是世界經貿所造的孽,並不因這兩大世界失序而有所覺醒與有所改善。2008年所發生的「金融海嘯」正好說明了由西方開創出來的經貿理論與其實踐,因為建基在「零和游戲」(損人利己)的規則,結果是全都是輸家。2008年的「金融海嘯」起因的爆發點是因為美國的房產信貸可一按再按,導致一間房屋可以按揭三次,等於置業者向銀行借到第一筆貸款而擁有房子後,再用房產拿去向銀行作出第二次貸款,取得貸款後便拿去作奢侈消費,無節制的消費很快便把貸款用罄,於是再伺機向銀行要更多的信貸,而銀行也把房產多次按揭當成是金融管理的技巧,可惜一間房產的價值作出要兩倍或三倍價錢借出,通過信貸者將錢消費在市場上,無形中便把市場的消費能力擴大到兩或三倍。這個做法也證明了為什麼美國的人口才不過是世界人口的5%,但其消費能力卻能將美國消費市場提高到六成的世界消費市場。
美國垮倒全球經濟受害
2008年美國金融全面崩潰,起因是由房子信貸將「金融泡沫化」(信貸是虛擬的數字,不是實在的數字)觸破,此一刻,美國肯定是完了,可是美國一旦全面垮倒,等於美國所承受的世界六成的市場能力也跟着完蛋。美國一倒,全球跟着垮倒,會像「海嘯」那樣衝向全球,受害的不只是美國,全球經濟與金融也會受害。處此情況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凍也只好穿上更多的衣服,辦法是印刷更多美鈔,在所謂「貨幣寬松」辦法下,全球各主要經濟大國也只好接受美國這麼做,還不敢因此把美國打成「信用負值」呢!因為美國「大到不能倒」,只要大家接受其無限印鈔,不斷買美國國債以支撐其國家信貸能力,世界也就暫時渡過災難。至於解決災難便非得改造西方開創的經貿理論與其實踐不可。
這次美國大選特朗普沒看到的,還以為是世界虧欠了美國,實則是過分消費過份借貸害慘了美國人。可是實情卻是美國人無限借錢消費的金錢來源又何嘗不是世界提供的(美國通過國債信貸,單是中日兩國購置美國國債已超過二兆美元,美國全國負債已超過60兆美元。想到60兆美元的債務水壩,便叫人害怕,一旦水壩決堤,全球有難矣)。世界各國借錢給美國人奢侈消費,對世界也是不公平的!
有28億人口的回儒市場
面對世界過去好幾百年經貿失序的情況,中馬如果能充分發揮全球回儒28億人口經貿市場,不要重蹈自由市場與自由競爭零和游戲的覆轍。如果改由企業合作營造經貿共同體的方向發展,28億人口的市場,涵蓋亞洲、中東與非洲三大區域的豐富天然與人力資源,即使未能改變世界由來已久的經貿體制,起碼可以將28億人口擺脫市場惡性競爭的困境。尤其是回教人口經過好幾百年西方殖民地統治,資源被掠奪,經濟落後,市場自主性被挫,即使在二十世紀60年代獨立建國以來,仍是找不到新的國際貿易的機制和新的發展機遇,半個世紀過着經濟低迷的日子。
如果中馬能在經貿合作下手,打造你我企業共同體,建構一個新的經貿機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是合作的關系,不是零和競爭的關系,先從中馬作試點,然後將成功的經驗再向非洲與中東的回教國家延伸,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將企業共同體的機制完善,一旦28億的回儒人口有了完善的企業共同體,經濟發展的正能量被充分發揮出來後,相對之下,其他人口持續在惡性企業競爭的折騰下,勢必聞風追隨回儒共同打造出來的企業機制,從而讓世界走出一個企業新天地。
大馬實踐企業共同體
這種企業共同體的思想與其實踐,並非一個空想。早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初,馬來西亞政府為了要改變企業惡性競爭的弊病,在1969年「513事件」爆發嚴重的華巫種族衝突後,痛定思痛,了解到由殖民地繼承下來的企業格局令到巫族企業零起步,獨立建國十多年,企業仍舊控制在外資與華族手上,巫族企業既沒沒本錢也沒經驗,這樣下去貧富不均勢必在華巫種族之間劃出一道深深的鴻溝。經過了「513」種族暴動後,國會停頓兩年後,決定制定「新經濟政策」以求打破企業互相競爭的現狀,制定法令規定掛牌公司一律須采取華巫共同體的合作模式,即非巫族掛牌企業一律須要有最少三分之一的巫族股權與巫族董事。這個政策的目的是要栽培巫族經商的能力,同時打破種族企業的區別,打造企業不分種族的共同體,從而消除企業不必要的負面競爭,以免影響多元種族融洽相處。
經過了四十多年的「新經濟政策」實踐,巫族占有的掛牌公司股權已達四成有余,在1957年獨立時,只占2%左右,證明「新經濟政策」已成功打破企業的種族分水嶺,也成功栽培了大量巫族企業家,也證明華人企業家與巫族企業家已成功實踐企業共同體的概念。
在這次馬首相納吉訪問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得出的共識是要發展中馬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而且還帶了一個號稱「深化合作,共創良機」的訪問團,隨團人員有173名大馬華商,100名巫商,9名部長,3位州行政首長,30名政府高官參與。所達成的中馬投資合作項目有14項之多。總投資額1,430億令吉。所參與的中國的巨頭企業包括:中國機械出口公司、聯合鋼鐵、中國水利電建設集團公司、科通集團、Longi公司、阿里巴巴網絡公司、中冶海外公司、無錫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中國鐵路工程公司、中國交通建設公司。這些企業登陸後所采取的經營方式,有的是在馬尋找企業合作伙伴,例如: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和大馬鐵道公司(MRL)簽訂合約工程設計采購與建築合作,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與大馬的伊斯干達海濱控股合作發展大馬城,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大馬東海岸經濟特區加強貿易投資與國際產能合作。
中馬國與國「企業共同體」
由這一波的中馬經貿投資采用雙方合伙經營的模式來觀察,已出現本文所強調的「企業共同體」的苗頭。過去,「新經濟政策」所打造的企業共同體只屬國內華巫種族之間的合作,現在所見到的中馬最大宗的經貿投資合作則標志着國家之間的企業共同體。可預見到的,這種合作模式因為有了「新經濟政策」的土壤,共同體企業將會在適合的土壤中不斷茁壯,當可預期。更何況中馬合作已在基建方面、金融方面、與城市發展、工業園方面、房地產發展方面,打出了一個宏願的格局。其中基建項目引人注目的有「東海岸鐵路」,由巴生港口接巴生河流域通往東海岸的道北,沿途銜接八個城鎮,全長700公裏。其重大意義是由印度洋沿岸的貨運不必經過新加坡,可由巴生港口改由鐵道運輸直達東海岸的關丹,不但省了路程,更有利的是避開馬六甲海峽靠近新加坡的最狹窄的海床而減少海難風險。可預見到的是,當「一帶一路」發展下去將會有更多更頻密的海運通過馬六甲海峽。能否負荷?將是個問題。這條700公裏的鐵道運輸勢將為中馬物流開展了一個很大的商機。
推動「東部東盟成長區」
除此之外,納吉訪華之行,還為「東部東盟成長區域」爭取了突破。這計劃早在20年前已被提出,但由於馬菲出現沙巴主權的爭議與蘇祿叛軍對沙巴安全的騷擾,兩國無法合作推動這成長計劃。今次經菲總統杜特爾特國訪來打破中菲僵局,並取得中國三百多億美元的經貿投資協議,南海爭議也告擱置。接着納吉在訪華後又接待杜特爾特到訪,雙方取得信任與共識,馬方恢復「東部東盟成長區」的大計,將印尼的加裏曼丹與蘇拉威西、汶萊等納入合作,並邀同中國加入合作推動大計,馬上答應到菲南投資棕油業以及公路等基建投資,中國也會在基建與工業介入。
中馬經濟合作前途無量
在此同時,中馬合作在沙巴州油氣管道建設的項目也啟動。這些合作,不但將中國企業登陸,還融入當地,因為與本土企業結伴共營,又是非一般的外來投資設廠,來料加工,出口導向,做客身份的參與,而是植根在基礎建設、城鎮發展、金融建設、人力與物力資源開發,像大馬城,物流客流鐵路,成長區開發,油氣管道建設,碧桂園「森林城市」等都屬安家落戶,世代相承,不再是過客心態,與西方那套殖民地經濟,截然不同。長此下去,中馬企業共同體將會不斷壯大,遍地開花。
像今次的納吉帶回家的一波企業,還會有第二波,第三波,企業種類也會不斷多元化。像「多媒體走廊」資訊科技園,棕油的下游工業園產品開發、森林資源的研發、消費商品開發、橡膠下游產品研發、清真食品開發、能源開發、旅游業發展等等。因為馬來西亞的營商環境和中國有互補的作用,例如法律制度源於普通話,與全球普通話市場有便捷的通聯關系,是東盟成員有連接東盟市場的優勢,政治安定是世界發展中國家少見,高度經濟多樣化,強大創造業基礎,積極進取與開放的政府政策,所有這些優勢條件都能提供中馬企業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
總之,朝企業共同體方向發展,中馬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前途無量。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刊》第203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