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我們必須節制慾望,否則人類難有前途。(Pixabay)
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觸良多,終於在最後一章「歷史的沉思」中寫下了這樣的片斷: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大自然無疑是至高無上的主宰。我們所需的生活資料全部取決於地質、土壤和氣候。地質決定了我們的礦藏,土壤和氣候制約了我們的農業。天空是我們的父親,大地是我們的母親。雖說『人定勝天』,但我們能不尊敬父母嗎?」
「科技發展加強了人們『人定勝天』的心態。這些年來,我們都在強調征服自然,卻沒有好好地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我們忘記了:「自然是萬物之母」。兒女可以征服母親嗎?可以控制母親嗎?可以讓母親發怒嗎?」
科技增加磨擦
「科技的發展當然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隨着資訊科技的發達,聲色享受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密切了;隨着交通工具的改進,行動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來往頻繁了。可是,人類是否因此比較快樂了?人際關係是否因此比較和諧了?」
「答案恐怕未必是肯定的。人類的慾望會隨着科技的發展而『與時俱進』。慾望提升之後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不快。聯繫密切了,產生磨擦的機會自然相應增加。如果我們嚴於律人、寬於恕己,人際關係便不會和諧。國際關係也可作如是觀。因此,倘若倫理道德沒有相應的提升,科技的發展恐怕只會導致更多的社會問題和國際問題,而不是改善人類的生活和處境。」
「社會的資源有限,人類的慾望無窮。我們必須節制慾望,否則人類難有前途。慾望和科技是一對經常處於競爭狀態的孿生兄弟,不斷地你追我趕。科技的發展愈快,慾望的增長也愈速。因此,要節制人類的慾望,就得放慢科技發展的步伐。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減少不必要的競爭,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與社會之間的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人類追求的,應該是安定和諧的生活,而不是你追我趕的競爭,更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常懷悲天憫人之心
「人人都希望過着幸福的生活:居住環境優美、生活資料充足、親友關懷、社會和諧、世界和平。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以世界公民自居,而不僅是某個家族的成員或某個國家的國民。作為世界公民,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愛護大自然、胸襟廣闊、反求諸己、不貪婪、不浪費、虛心、謙和,等等。」
「作為國家、社會、家族以致個別行業的領袖,『宗教情懷』更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宗教情懷不等同宗教信仰,更有別於宗教狂熱。宗教狂熱者有極度強烈的排他性,是世界和平之敵、社會動亂之源。有虔誠的宗教信仰不是壞事,因為宗教旨在導人向善、以慈悲為懷和關愛他人。抱持宗教情懷的人可以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也可以是非教徒以及無神論者,但他們都本着謙卑的態度,對大自然心存敬畏,對世間事積極關注。他們都有廣闊的胸襟和悲天憫人的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