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內涵探討系列之二

中馬合夥企業能見到的即時成效是取得政治風險的「免疫力」,印尼政治衝擊華人企業的記錄早已聞名天下,但印尼人疏於經商的能力卻成為華裔敢冒險一搏的誘因。
封面圖片:鄭和(網絡圖片)
 
明朝永樂皇帝派遣鄭和出使西洋,開創了首次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出身自雲南的回族,永樂選上他擔任這遠航領導重任的重大考量,很有意思。朝廷深知此航行所經之地多是回民的世界,必須要找一位熟悉回教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的近臣才能勝任,剛好鄭和又是永樂的近侍太監,可信任,也能體察上意,做起事來也有信心。從鄭和將泉州當成出發地來打點一切,將馬六甲設定為航線的要津,再西出所到之處所留下來的史跡,可說都是回民的地方,而且特點是鄭和與這些地方的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像馬六甲便和明王朝建立了密切關係,還因此帶來了大量經商連系,甚至還與皇家建立了姻親關係。到孟加拉還為當地人民傳授了織網捕魚,到阿拉伯傳授了燒窯技術,能夠如此深入交往,連生活細節也搭上了,最關鍵的因素應是鄭和的回民身份,讓他能接受當地回民,回民也能接受他。
 

鄭和傳播文明交流  

 
如果說鄭和是當今「一帶一路」現代版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典範,有一點更應被重視的是鄭和的回民身份,就這點來說明什麼呢?如果比較鄭和下西洋與歐洲近代帝國走過的同一些地方,便可看到鄭和是與人為善、傳播交流文明、平等對待、有建設沒掠奪。反之,歐洲帝國所到之處,把當地置為自己殖民地,大肆掠奪。與這些地方的回民衝突不斷,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回民才能擺脫殖民地的枷鎖。即使是後殖民地時代迄今歷經半個世紀多,西方國家與回教國家的關係仍然敵我對峙。各種形式的衝突沒完沒了,像非洲、中東、南亞、東南亞這四塊地方的回教國家,無一不曾是歐洲的殖民地。獨立建國後,這些回教國家的經濟情況,即使是擺脫了殖民地式的原料出口經濟,原宗主國卻沒留下任何工業生產技術,無法效法西方以工業提升自己的生產能力,甚至原材料生產管理技術沒被傳授而變得倒退、工人失業、國家收入倒退、社會動亂,這是所有前殖民地回教國家普遍見到的現象。

 

重要項目馬中聯營發展

 
中國要吸收鄭和的經驗,正好可借鑒鄭和在馬六甲王朝的經驗,明朝時代的馬六甲王朝是今天半島的馬來西亞。鄭和所見到的馬來半島是回民的天下,今天所見到的半島也是回民的天下。今天要想法將中馬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內涵更加充實,大可善用馬來西亞這個回教國家的身份,將中馬打造成戰略「共同體」,在「一帶一路」基建開發的基礎上,把所有重大基建的開發專案採用合資聯營的模式,變成基建發展的合夥企業,然後將中國開發工業、城鎮、行政規劃的經驗作為發展藍本,再從中吸納當地的條件,制訂出一個嶄新的可行方案,加以實踐出來,經過這個協作程式後,源自中國的「一帶一路」便容易在馬落地生根,被當地舉國上下認同接受,而洗脫純粹「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的舶來印象。更大的好處是可以用「植根本地」去抵消當地的政治風險。
 
用這種「合夥人」的辦法,馬來西亞早已在1972年實行「新經濟政策」印證到這辦法很有效去化解華巫企業的矛盾。在此之前,巫人的經濟能力遠遠落後于華人經濟,若奉行絕對的自由市場競爭,華巫經濟的落差會愈來愈大,華富巫窮的社會矛盾會愈來愈尖銳。1969年「513事件」正是因為這個矛盾而爆發了嚴重的種族暴動。
 
「新經濟政策」正是在這危機中催生出來的,其目的就是借這新經濟政策去化解華巫企業強弱差距,辦法是要求華人企業多雇傭馬來雇員,有三分之一馬來董事。希望藉此來增進華巫企業合夥,同時馬來商人與雇員可從中學到華人的經商經驗和華工工作效率。在此政策實行以前,巫族的在掛牌公司的股權還不到3%,40年過後的今天已高達40%有餘,巫統企業家已不比華族遜色,種族緊張問題也紓解與無形。像鄰近國家動轍衝擊華人企業的政治風險,在馬已不存在,原因在「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下,華巫企業「共同體」已很普及,無法區別對待,也就無法區別攻擊了。
 

通過大馬馬來人企業  開發回教市場

 
因此,有了「新經濟政策」的華巫經濟共同體的經驗,「一帶一路」便有了很好的條件去推行中馬企業「共同體」。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人口多、市場大。馬來西亞無論人口與市場都遠比中國小。可是馬來西亞是回教國家,全球回教人數總數有14億,比中國總人口還多,但是所有回教國家都屬經濟落後,市場經濟停滯不前,即使像少數阿拉伯國家的致富是得利於其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不是靠多元化的天然資源開發所得,也無法開發人力資源致富,只有馬來西亞是唯一能成功開發天然資源與人力資源的回教國。這正是馬來西亞懂得善用該國華人經商專長,懂得用合夥經商來提升馬來人的經商能力。馬國的華人畢竟不過700萬,經濟能量比起中國,畢竟是「小巫見大巫」。如果中國有規劃地打造中馬經濟合夥,正如「新經濟政策」所展示的模式,讓中國企業赴馬尋求合夥對象,從眾多上市公司中,肯定有理想的合作夥伴。結伴後,你的市場有我,我的市場有你,表面看來,馬市場遠比中國小,可是在馬找合作夥伴不志在馬國市場這小格局,而是看准馬來企業家的回教身份比非回教的中國的企業家更加有優勢去開發14億人口的回教市場。
 
這是極之難得的歷史機遇,14億回民經歷過西方殖民地主義不平等的統治後,他們與西方國家的歷史傷痕太深痛。從十字軍東征打了200年之後又和殖民地主義打了四、五百年,再過幾百年也難有擺平的機會。唯獨中國13億人和回民14億人沒有不愉快的過節,有的是鄭和下西洋和回教結緣的共同記憶。歷史是深藏的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鄭和種下的漢回緣分,今天再在馬六甲啟航西航到南亞、中東、以迄非洲,讓中馬合夥公司擔當時代重任。馬來西亞不下2000萬的回民必能不辱使命,借「一帶一路」的雄厚資源去開發14億回民的經濟能量,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試想象一下,當年永樂皇帝若非派個回民的鄭和下西洋,一個不熟悉回民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的漢人,能夠七下西洋而順利返航嗎?不要忘記,當年西班牙哥倫布西航發現新大陸,是從頭打到尾。
 
再想想,自創立「一帶一路」以來不過三年,所簽下的優質項目或是已啟動的項目已陸續出現變數,回教國家中多數以飽受外強的欺淩,對外來投資缺乏信任,投資風險也可預見。一旦有馬來企業家以回民身份出面打交道,風險率肯定會遠遠降低,甚至降到零。馬來西亞國營或私企已經和阿拉伯國家建立經貿與金融關係,尤其是馬國的回教銀行與土著銀行。連旅遊業也因為西方反恐政策針對來自回教國家的旅客設下諸多不快的防範措施,令到中東的旅客對到西方旅行望而卻步,轉為到馬旅遊、購物、升學、投資,不一而足。這種現象已說明,馬來西亞和中東以及非洲回教國家有很大的投資、經貿與金融市場開發的潛力。
 
中國想要打造全面的中馬戰略夥伴關係,能看到馬來西亞具有開發回教世界的市場潛能,便是掌控了最佳的戰略夥伴的內涵。
 

馬中合夥企業  在印尼潛能大

 
除了中東、南非與非洲外,還有東南亞最大的回教國家印尼,該國2億2,000萬人口中,有九成多回民,與馬回民語言相通,風俗習慣相同。中馬合夥企業能見到的即時成效是取得政治風險的「免疫力」,印尼政治衝擊華人企業的記錄早已聞名天下,但印尼人疏於經商的能力卻成為華裔敢冒險一搏的誘因。印尼天然與人力資源豐富,仍待開發的機會很多而大。中馬合夥企業若能成事,印尼就近當可為「一帶一路」掛上「安全符」出入平安。馬來西亞的馬來企業礙於自己能力有限,反而是馬華企業在印尼投資開發棕油企業已成行成市。若中馬合夥企業成事、資力雄厚、人才充備,當可大展宏圖,不在話下!
 
原刊於《大馬華人週刊》第202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