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禍

今天香港「港獨」的亂局,根源在教育,而教育的問題始自回歸前後的教育改革。雖說是學自美國最新的教育理念,卻並不是來自美國的精英主流,而是美國大眾大學教育,從製造業福特主義的進一步極端化、商品化。
封面圖片:今天香港「港獨」的亂局,根源在教育。(亞新社)
 
今天香港「港獨」的亂局,根源在教育,而教育的問題始自回歸前後的教育改革。雖說是學自美國最新的教育理念,卻並不是來自美國的精英主流,而是美國大眾大學教育,從製造業福特主義的進一步極端化、商品化。但香港不同於美國,特別是不同於在上世紀90年代金融化加劇的美國。香港當年是面對回歸祖國,中國則面對工業化、社經發展的中華民族復興,對教育的要求不可能與金融化美國相同。而東方文化、東方的社會價值亦與美國所代表西方文化的庸俗化、暴富化、商品化大不相同。香港在回歸前後怎樣可以抄襲美國還未全面推行的教育理念,是追超美國還是另有所圖?
 

教育要求與西方不盡相同

 
當年推行教育改革的是梁錦松、戴希立、程介明,都是我的老同學、老朋友,可是我實在不能不把香港教育今天的困局、亂局歸咎於他們。教育是百年樹人,亂搞的後果是幾十年影響,喪失的是一、兩代人,再糾正回來又是幾十年的工夫。這跟做生意個人建立聲譽是兩個不同範疇的事,不能混淆。這也有點像蘇聯東歐瓦解時哈佛大學一些教授搞的震盪療法,他們從中賺了不應賺的錢,卻使蘇聯東歐的千萬民眾受了20、30年的苦。
 
教育不應該企業化、商業化,把教與學變成交易關係,把學問庸俗化、支離化,變成補習學校的考試方法。或許炒匯、炒股、炒樓的不用學問、知識,只要小聰明、專心鑽營,但是整個社會的青年可以靠投機生活嗎?少數精英得利,卻全民損失?
 

投資銀行式的教改

 
教育應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教育教授的不是眼前的知識,而是價值觀念,懂得立世為人,更是思想學習的方法。由於社會經濟技術變化,知識會隨之脫節或被證明錯誤,故此教育需使學生懂得怎樣開放性的思考,懂得怎樣格物致知,在現實演變的世界裏不停地學習。
 
教育是樹人,人是一生一世,不是考試的個別時間,今天成功不保證明天成功,即使努力,還有天災人禍。因此學生不是商品,商品可成廢品,人卻不能作廢,此中有着人類社會的家庭、親族、鄰里、鄉親、同胞、同種、同人類的倫理感情與關係。人類還未知悉自己與世界,歷史並不是如一些妄人所說終結。我們只能謹慎小心,盡心學習,不能妄自尊大,只有這樣,社會文明世界才有進步,人才可以立身處世。
 
像香港搞的教育改革,一方面是企業化、商品化,結果是掌權者或老闆決定教育的內容及方法,表面上說學生是顧客,讓他們作主,實際上是在課程內施加限制,學生無法選擇,這就變成一面倒、假開放、校本為名的洗腦。另一方面是重考核,對學校、老師、學生不停考核。由當權者決定考核的標準與內容,考核要客觀化,便變成表面多元實質單一的教條式數量、分數決定。
 
教育改革更虛偽之處在於對社會大眾實行這樣亂搞的教育改革,同時搞直資、搞貴族化,當權者子弟不受教育改革的勞役。這是典型美國投資銀行的思想做法,為了極少數精英而犧牲大眾!
 
原刊於《東方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