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還需要文化教育嗎?

古典知識匱乏,每年考試弄出的笑話一籮籮。這也難怪,社會不重視文化,要竭力提倡也舉步維艱。
封面圖片:現在的考生不少連《論語》都未聽過,不解「慎終追遠」也許不是很奇怪的事。(網上圖片)
 
新近考評局提供的2016年文憑試《試題專輯》撮要,提及考生中文科文言基礎薄弱,在口試中涉及典故或具中國文化意義的題目較差。其中舉出例子,如不明白「慎終追遠」含意,建議考生應勤於閱讀,積累文化知識。
 

中文科文言基礎薄弱

 
「慎終追遠」一詞,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現在的考生不少連《論語》都未聽過,不解「慎終追遠」也許不是很奇怪的事。
 
過去的學生語文的識見應該不會這樣淺陋,這和教學過程有關。很久以前的中文科,學習內容廣泛,課堂教學要精讀多篇範文,而且考試的題目不只問關於課文內容的知識,連作者和其學術大概也會涉獵。就以上引例句來說,課文中未必有,但範文必選若干《論語》作品,老師教其內容,也必會教孔子的思想概要。「慎終追遠」和孔門的倫理文化觀有關,提到,會是很正常的事。
 

潛移默化 吸收文化知識

 
稍後,中文科不考作者,只提問課文內容。負責任的老師,講解篇章時都會一併談些文化知識,學生潛移默化,吸收的機會也多。最重要是,這些內容都計分,考生考試如果能引經據典,或把題意擴充抒述,對考試成績有幫助。
 

取消範文 失去學習動機

 
現在的中文科,取消範文,主張「能力導向」。五張中文試卷中,講讀寫聽齊備,偏偏缺乏廣泛的文化素養的培育。理論上,課堂還有教範文的,《論語》都會教些少,但最要命的是範文教學不直接計分,考試也不涉相關內容。教而不考,學生失去專注的動機,學習散漫,老師教學心情自然也受打擊。你講這麼多文化知識,還不如「操」多幾份實用文寫作來得有效益。
 

兼兩文三語 失閱讀習慣

 
是的,棄守課堂的據點,像考評局諄諄的告誡:「考生應勤於閱讀,積累文化知識」,也許可以生效吧?但這也有難處。香港學生學科內容精而深,平日應付必修選修諸種課業也許已筋疲力竭,何況還要為英語搏鬥,那來時間「廣泛閱讀」?而且電腦時代,學生總會上上 facebook,廣結天下朋友;或打打機,消消日常疲勞,枯燥的閱讀如果沒太大誘因,都不會是他們那杯茶。
 

文化素養是個人修為

 
文化素養本來是要來提升個人修為與品味的,要在考試中應用出來還是其次。但現代人很多都語言粗鄙,大學生「粗口爛舌」者大不乏人,不要說學歷水平更低者。你要談「慎終追遠」,大概是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古祖先。現在的學生,由於時代的局限,喪葬祭祀,思想意識或者只剩餘「清明去拜山,順便探探死鬼阿爺阿嫲」,語言的言簡意深,情味濃郁,文化的貧瘠土壤無法深植。
 

上樑不正下樑易歪

 
古典知識匱乏,每年考試弄出的笑話一籮籮。這也難怪,社會不重視文化,要竭力提倡也舉步維艱。試讀一下政府文告書信,語意混淆,文句不通,比比皆是,要去改變,不知從何做起。最近網上流傳一張小學宣傳海報,一個小孩子淋花,另一個用相機拍照。上面寫著兩句:「袖手旁觀,風度翩翩」,原來意指「如果你信任淋花的人,『袖手旁觀』,別人就會讚你『風度翩翩』了」。用這海報去發揚(語文)教育意義,是否有點兒誤人子弟?
 

恢復範文教學 提高佔分比重

 
說到文化知識的累積與傳遞,尤其是古典的,我還是「老餅」地提倡恢復過去的範文教學,縱使不是最早期的文化背景課文內容都加考核的時代,最少範文要精研深究,並納入擬題範圍;佔分比重要多,才能鼓勵學習,不是現在般的重設12篇範文,通共只佔全卷的6至7分,只屬跑過場的聊供點綴。學生接觸得多,才有基本的根柢可尋。否則怎樣呼籲關注,都會流於空談,學生答題笑話,嚴肅公佈,卻只能像魯迅筆下孔乙己出現在魯鎮酒店,引來一陣哄笑而已。
 
原刊於鄭楚雄網誌,獲作者授權轉載。
 

鄭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