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雙方最高領導人已取得共識,要為馬中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亞新社)
納吉首相訪華取得的成就,除了獲得中國300多億美元的投資貿易協定外,更具長遠利益的收穫是雙方最高領導人已取得共識,要為馬中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習近平國家主席並為此作出了極具啟發性的講話。他說,中馬雙方要想法為這夥伴關係充實更豐富的內涵。習說這話是針對中馬夥伴關係,無論是從馬來西亞所具備的地緣政治戰略價值的角度去看,或是用中國劃時代開創世紀的發展戰略「一帶一路」的角度去看,都可說是高瞻遠矚之言。因為如果能充分配合馬來西亞的地緣政治與中國的「一帶一路」,不但能充分發掘馬來西亞的地緣政治的正能量,同時也能讓中國的「一帶一路」取得一個軟着陸的戰略要津。
大馬地緣政治的戰略價值
首先談到大馬所具備的地緣政治的戰略價值。眾所周知,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可以是軍事上的重大戰略招點,擁有它,進可攻,退可守。馬來半島所處的麻六甲海峽,正是守護印度洋與太平洋通接的要津。也正是因為如此,自歐洲帝國東征後,首先由葡萄牙與荷蘭先後佔據麻六甲作為他們的軍事據點,之後更有英國與日本佔據整個馬來半島和新加坡。英國在半島建立殖民地後,更在新加坡建立號稱是「擊不沉的戰艦」海軍基地,如此在東南亞稱霸超過百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首先也鎖定了馬來半島,但不正面從海上進攻英國的新加坡海軍基地,而是打從吉蘭丹的哥打巴魯登陸,以森林作為其戰略掩護,很快便解決掉半島上的英軍,接着從背後進擊新加坡,才兩公里寬的柔佛海峽哪裏擋得了日軍攻勢?2萬多的英軍措手不及,全部投降。日本佔有了半島後,不但打從這裏迅速攻陷荷蘭佔有的印尼,還有美國殖民地菲律賓也不保,英國殖民地緬甸也接着變成了抗日聯軍的對決戰場。日軍的頭子山下奉文之所以被稱為「馬來亞之虎」,正是因為日軍以馬來亞為作戰基地,在此發號施令,成了馬來亞的「老虎」了!
馬來西亞元首輪任舉世無雙
從軍事的戰略來看馬來半島的地緣政治,過去的歷史呈現出來的都是負能量的一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以後,從過去半島蘇丹王朝的政治經驗,互不稱霸,與世無爭,各自為政,反正天然資源豐富,自供自足,子民樂天知命,不下十個王朝深知各守本分是各王朝的利益最大公約數,也因此相安了數以千年。直至歐洲帝國出現後,麻六甲王朝被滅,其他九個王朝都變成英帝國的「保護國」。英國殖民地政權結束後,半島上的九個王朝本着過去久遠傳下來的政治經驗,很快就願意採取合作互利互不侵犯的傳統,結合為馬來亞聯合邦(1963年後聯邦擴大成為馬來西亞聯合邦),反而有相當多人口受了英文教育,繼承了英國的政治價值觀,看不慣半島的馬來政治傳統(封建王朝一向有封賜特權的傳統),主張公平競爭,由於詆毀憲法保護下的馬來人特權,引致新加坡加入聯合邦後爭議不斷,最後新加坡退出聯邦成為結局。而馬來西亞聯合邦自1957年獨立後一直實行9州蘇丹輪流出任聯合邦的「共主」最高元首(Agong)幾半個世紀。君主立憲制度平平穩穩,聯合邦國王由九個蘇丹輪任,每人擔任5年,毫無爭議,各邦子民不分彼此,移居自由,華巫印三大種族的國家認同也不用半個世紀便能軟着陸,歸根究底,這是拜半島地緣政治孕育出來的傳統所賜。
這個傳統的核心價值所體現出來的正是地緣政治的正能量發揮,即使是經歷過西方「零和遊戲」的政治遊戲規則,在此利用半島所具備的地理位置將其地緣政治負能量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後還是恢復了半島固有正能量傳統。
如果深入研究,半島上的馬來傳統之所以摒棄「零和遊戲」的競爭哲學,並非意外,而是由天然的地理條件所孕育出來的人文習慣。凡是對馬來「甘榜」(傳統馬來人鄉村社區)有認識者,都會體會到天然的地理條件,為在馬來半島的生活條件提供了與世無爭的條件,吃的條件一年到頭有生命力旺盛的各種不下二、三十種的水果,魚米之鄉更是稻田天然形成,魚供不絕而易捕捉。
沒有四季終年是夏,衣着不必怕冬寒,氣溫一年都維持在華氏70% 至90% 之間,地震風災海嘯火山全都「免疫」,如此一個生活條件,又有什麼必要去和人競爭、自取其辱呢!
大馬外交政策以和為貴
也正是因為有了半島的特有地理條件所形成的地緣政治一面倒向正能量發展,也就不是預料外的事。所以1957年建國以來的馬來西亞聯合邦,所奉行的外交政策,不必特別去宣揚與意識形態的包裝,已是很自然的維持與世無爭,與人為善的中立外交政策。因為這種與人為善的自然行為,建國以來的許多重大抉擇背後的驅使力(Driving force)都是出自「以和為貴」的核心價值。
這種重大決策俯拾皆是。就以新加坡分離出去這重大的國家大事,竟輕易讓其獨立建國,這是舉世罕有的,此後兩國也相安無事。
又,1969年「513事件」後,兩年便制定了「新經濟政策」,深知之前的華人於經商而讓其掌握經濟,巫人習慣當公務員而讓其掌握政治,如此華巫分開發展經濟與政治的做法,行不通,因為如此會加深華人富巫人窮的問題。一般所見到的全球現象,一旦出現種族之間貧富不均問題時,壓富或劫富濟貧,是慣常的現象。可是巫統上下卻想出了「新經濟政策」的辦法,立法要華人企業多雇傭馬來雇員,董事會也要有三分之一的馬來人出任董事。這立法表面看來對華人不公平,可是自1972年實踐以來,因為巫統志在借華人的經商經驗栽培巫人經商能力,在政策上鼓勵華巫合作公司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例如銀行借貸與土地買賣,先前華商對「新經濟政策」的負面感覺也一掃而空。不過四十年後的今天,巫人企業家與他們所創造的國內總生產(GDP)已可與華人等量齊觀,而華人企業也因為GDP迅速增長,致富的機會多而大自不必說。而馬來西亞也是世界上唯一能改變回教人口壓商的習慣,唯一能栽培回民全面認同商業發展的成功例子。
馬中建交是君子之交
又,這次納吉首相訪華時曾在《中國日報》撰文,他說1974年當越戰打得正酣時,整個東南亞已陷於東西冷戰的氛圍中,納吉問他的父親拉薩首相為什麼會有膽識去訪問中國,還與中國建交,他父親答道:他知道周恩來總理是可信任的好人。因此對中馬建交將兩國邦交正常化很有信心。有納吉這段話,可見拉薩是以君子之心去度君子,而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此中馬便在君子之交變成兩國關係不斷加強。在東南亞十國之中,關係能像中馬那麼穩健發展的,沒國能出其右!
由上引三個重大政治事件,可見馬來西亞與人為善的傳統絕非意外,也非虛傳,而是實實在在由天然地理條件下孕育出來的自然行為。
「一帶一路」向發展中國家傳播經驗
有了上述地緣政治之正能量發揮而成為馬來西亞的政治傳統。剛好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又是以中國成功發展基礎建設的經驗,以中國人的政治哲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自己基建經驗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傳播,其出發點是當大家的基建發展出來後,因基建而帶動的工商業發展,與城鎮發展也就會水到渠成!脫貧後的國家也就會有更大的生產與消費市場,整個世界的經貿能量便可翻幾番。這種想法與做法,與過去殖民地主義的想法做法剛好是兩個對照,前者利人利己成為雙贏的結果,後者是損人利己,搞到世界貧富不均天下大亂,也就在預料中。
中國要推動「一帶一路」,要找上馬來西亞是明智之選。正如今次納吉訪華所體會到的中馬合作空間可無窮無盡。今次兩國所達成的合作協定,已超越了雙方的經貿關係,直接邁向了好幾項大型的基建專案,如海港、鐵路、城市發展,工業園區、科研合作、農業發展合作、教育合作等等,都打破了國界的局限而出現兩國發展整合的格局。這是中馬全面夥伴關係最扎實的內涵,值得兩國全民稱慶!
原刊於《大馬華人週刊》第201期(12.11.2016),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