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教育2.1、香港教育大學、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聯合主辦之「不一樣的教育聚會.大教育平台研討會」(香港教育大學)
上周末,Education 2.1舉辦一個「大教育」研討會,約1000人參加,才發覺教育界之外,為學生提供學習經歷的「夥伴」無法勝數;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大型機構之外,工商界、社會團體、慈善團體、非政府組織、宗教團體……還有林林總總新興的、中小型的、商業半商業性的組織,都在參與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學習機會。這個「大教育」的概念和研討會的經歷,卻帶出許多新的思考。
周前提到,廣泛的學習經歷,是學生面對變幻、 莫測、複雜、模糊未來的必需。最近領悟到,我們只是看到學生需要的知識的光譜,而沒有理解到他們還需要不同的學習過程的光譜。比如說,假如學生只有個別單獨學習的過程,就很難提升俗稱人際關係方面的素養;假如學生沒有真正自治的過程,他們就不會有領導的能力;假如學生沒有靜寂的過程,就難以有認識自己的空間。
學習過程 也要多元
也就是說,不只是看到學生學到什麼知識,還應該看到他們經歷了什麼過程。這就有一個統籌與協調的需要,不是具體事務性的統籌與協調,而是在一個學生全面學習的框架裏面,考慮學生應該經歷什麼學習過程;這個統籌與協調的責任,就落在學校身上。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們如何替他們安排?如何做到充實而又不會擠塞?如何給他們留下空間?如何為他們提供機會而又不會替代他們出主意?
現在有些學校已經開始出現校外活動「塞車」的情形——活動很頻繁,教師開始有點吃不消;而目前的規矩是,若有校外活動,學校還要獲得家長同意, 還要涉及學生的保險,等等。其他的支援也不少,搞一次學習活動,需要不少專業力量,也需要不少後勤和行政力量。
這就牽涉到學校的人力資源問題。一直以來,學校都感到人力不足,政府也會間歇性地增加學校人手,但是看來要解決的是根本的概念問題:學校到底承擔什麼工作?教師又擔任什麼角色?
教書育人 文化特色
香港的教師與一切華人地區的學校、南韓和日本的學校一樣,都負擔「教書育人」的工作。「教書育人」是一個傳統的說法,是把「教書」與「育人」看成是教育的兩大任務。「教書」,大概是指知識的「傳遞」(雖然現代的學習科學認為知識不是靠傳遞的),屬於「智育」範圍;「育人」,則大概是指學生的成長,屬於「德育」範圍。「教書育人」的提法,也就是代表教育裏面的「德智並重」,而反射到教師的角色;目的,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
具體來說,教師當然要在課堂教書,但往往也要擔任班主任(那是「育人」)。教書,除了課堂講課,還要有時間備課,還要批改學生作業;班主任的工作更是「無底洞」,一個班裏面每一個學生身上發生的事,理論上都是班主任的責任。
這已經與西方社會的教師很不一樣。比如說,在美國,教師就是教書,其他的都不是教師的職責;而且教師職工會或保障他們的會員,不會被要求做課堂教學以外的事,因此,假如學生兩點半放學,教師也是兩點半離開學校(私立學校則或有例外,但要教師不是職工會會員)。
香港的學校或則本地學校聘請外地教師,或則國際學校聘請的教師,都會有因為課堂外的工作而引起不愉快的。比如說課外活動、家長日見家長,又或者是需要周末舉行開放日,或者周末招生;外籍的教師往往就不願意參加,或者抵制參加,或者申明課外的時間不會參加。
有這麼一個真的故事。有一所學校,華裔與外籍教師參半,華裔教師一般留在學校,工作得很晚。一次,一位外籍教師「看不過眼」,寫信要求校長給這些教師發 OT(過時補薪);華裔教師知道後大怒,聯合寫了一封信給校長,認為發 OT 是侮辱他們的專業精神。
香港的教師除了上課和班主任,還有不少課後的角色:輔導學生課外活動、擔任行政工作、擔任臨時工作(如畢業典禮、招生、家長日……);即使是教師的教學工作,也很少可以依書直說,而須設計活動、搜集教學資料、野外探索、現場參觀等等。香港學校又會參加許多比賽——香港的、中國的、國際的——教師往往要為學生排練、帶隊等等。
活動膨脹 不勝負荷
因此,香港的教師每天至七八點鐘離開學校是等閒事。有一所學校想規定教師最遲6點鐘要離開學校,終因教師反對而作罷。
這在華、日、韓社會中大都如此,這不是一個工作量的問題,而是教師的專業角色和自我身份的問題;教師覺得這是他們的專業良心使然,他們關心的是學生的成長(「育人」)。
如今,學校還有許多 「優質教育基金」(QEF)支持的「自選」項目,有份屬文藝、研究、創新、改善等等的項目,裏面都需要教師的參加;教師們會參與設計、申請、組織、發展、滙報等工作,每一樣活動背後都有一連串的活動,需要教師的投入。
現在又加上與校外夥伴合作的學習活動,教師更會忙得不可開交。再看看校內,其實學校裏面牽涉各種不同的人員:專業教師、亞專業人員(例如臨床心理學家或專業心理輔導員、言語糾正師、社會工作者)、按項目聘用的專業導師(體育、音樂、舞蹈、功夫等等);還有不少後勤的工作人員,負責如清潔、園藝、門房、維修等等,但是他們都難以替代教師的專業工作。因此,這些人員一般都很努力,他們能夠真正給予教師幫助的不少。
近年另一個趨勢是聘請教學助理,都是畢業了而還未有教師專業資格的,他們以臨時聘用的身份,為學校提供未經培訓的教學助理。
仔細想一想,是不是到了重新考慮學校資源的時候?隨着學生學習的活動愈來愈多,而且學校以內的活動也變得靈活,學校承擔的責任會愈來愈大(指範圍),也愈來愈重(指承擔)。與來的學校人力資源設計,就愈來愈難以承擔現在學校的責任。
換句話說,必須重新設計學校的人力資源,一是比較大幅度增加專業教師的人員,而不是修修補補地增加一點教師比例;二是增加亞教育專業人員,承擔教學以外的許多輔助性工作;三是增加後勤和行政人員,如會計、人力資源、籌款、家長等;四是增設一些文化建設需要的人員,如負責改善全校環境的音樂、美術、健康統籌人員。
我們的下一代,需要很不一樣的學習,才能面對很不一樣的未來,於是支撐着這許許多多學習活動的學校,也必須有不一樣的人力資源,才能承擔社會賦予的使命。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