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咖啡店的經驗

我以32,000加元的代價,買下一家獨立咖啡店的經營權,關燈即是關門,晚上全不設防,冰箱是不上鎖的。
封面圖片:我經營這咖啡店,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履行對移民官的諾言,並藉以接觸社會、了解民情,因此對收支問題看得比較輕。(作者提供)
 
我們是以企業移民的身份來哈市的。我原來的計劃是開辦宿舍,服務對象初期是中學生,日後可能擴展到大學生,甚至剛就業的青年。安頓下來之後,經過幾個月的奔走,仍然一事無成。問題出在選址上:我認為宿舍應座落住宅區,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哈市的官員卻說,這是商業活動,應設在商業區。僵持了大約半年,仍然原地踏步,我只好跟移民局的官員「講數」。他們非常寬容,對我說:「那就隨便搞些小生意好了,什麼都可以。」
 

夜不設防咖啡店

 
1995年春天,我以32,000加元的代價,買下一家獨立咖啡店的經營權,4月1日開始營業。它位於一所高級商業大廈的大堂,關燈即是關門,晚上全不設防,冰箱是不上鎖的。我聘請了兩位女孩子 (其中一位離職之後,換上男的) 幫忙,上班時間分別是上午七時至下午二時及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六時。自己則每天早上去買貨,黃昏去「埋櫃」和「收鋪」。八個月後,移民局認為我已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便立即以35,000加元的價錢把它賣了。最後結算:沒有賺,也沒有蝕,打個平手。
 

老闆反向顧客請教

 
也可以說:蝕了時間,賺了經驗。我們曾多次因同事請假而親自「出馬」,過程中又因不諳業務而鬧出笑話。我不止一次,因不知價錢或物品放在哪裏,要請教顧客。他們都是熟客,比我知得更清楚。有一次,有顧客要一份雞肉三文治,我送上去時,他極度不滿,說雞肉太少了。原來北美洲的三文治一般都很多餡,這我是知道的,但因為在香港習慣了少餡,一時大意,搞錯了,只好再三道歉。
 
我經營這咖啡店,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履行對移民官的諾言,並藉以接觸社會、了解民情,因此對收支問題看得比較輕。有一位在這大廈上班的老婦,每天十時半和三時半前後都來喝半杯咖啡,我於是就每天算她一杯的錢。有顧客在 Tim Horton 買了咖啡,拿來我店享用,我也叫同事不要干預。上早班的同事有時發現,冰箱旁邊放着一些零錢,是客人晚上享用過冰箱內的飲品後留下的。
 
 
咖啡店內:左起港大同事廖雪宜到訪
咖啡店內:左起港大同事廖雪宜到訪
       
 

哈市華人聚首 見證香港回歸

 
哈市沒有中文電視,要收看外地的,就得安裝碟形天線。考慮再三之後,我終於在1996年夏天作了安裝的決定。因此,次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整個過程,我們都可以通過西岸的中文電視廣播,看得一清二楚。這天,不少朋友前來觀看。當地報章的記者也聞風而至,前來採訪。次日,四開度的 The Daily News 更以全版報導這個聚會。
 
 
(圖片:作者提供)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