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教育與培訓的區別

教育實現夢想,有必要區分兩類夢想:一類夢想我把它稱之為精神理想,實際上是人類追求的永恆的精神價值,另一個夢想是可以實現的「現實的藍圖」。
講者簡介:周國平:哲學家、作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 其教育論著《周國平論教育》在學界亦有較大影響力。
 

 

我講的題目是「教育與培訓的不同」,談一談我對這個論壇的主題「教育實現夢想」的理解。
 
教育實現夢想,有必要區分兩類夢想:一類夢想我把它稱之為精神理想,實際上是人類追求的永恆的精神價值,概括而言是「真善美」。這個概括對應於人的三種精神屬性和能力。人有三種精神屬性:第一個是理性,有認識能力和思考能力,「真」就是理性的夢想。因為對真理的追求,人類有了科學、哲學。第二個精神屬性就是情感它的理想就是「美」,因為對美的追求,所以人類有了文學和藝術。第三個層面是意志,實踐的理念,人類能夠支配自己的行為。意志的理想就是「善」,所以人類有了道德和性感。這些都組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對於個人來說構成了他的文明素質。這一層面的理想是不可能直接實現的,實際上它是作為一種為人類發展指引方向,為個人人生指引方向而存在的。當然了,它會體現在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和個人行為裏。所以,這個層面的夢想,它永遠是現在進行時,不可能是完成時。
 
另一個夢想我覺得可以叫做「現實的藍圖」,是可以實現的。這裏分別從民族和國家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政治體制上的,譬如說現在要實現法治,要依法治國,國家已經為法治、依法治國繪了一個藍圖,習近平主席要把這個藍圖更加具體化。,我認為通過法治、民主,實現平等、自由、公正,實際上精神層面的理想在社會上的實現,所以它的指導思想還是精神理想的「善」和正義。另一方面是實力,技術的進步、經濟的富裕,軍事的強大等,也可實現。
 
因此,我認為應分為兩個層面:精神理想,就是那些不能直接變成現實的夢想,它構成了民族、個人的精神文明;可以實現的包括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
 

幻想與實現的教育使命

 
教育有兩個使命:一個使命是幻想、培育、實現前一種夢想,就是精神的理想。這使一個民族成為文明的民族,使個人成為一個人性意義上的優秀個人。第二個使命就是籌劃,實現後一種夢想,就是社會的藍圖;讓一個民族成為富強的民族,讓個人成為一個成功的個人。前一種夢想更根本,是教育的靈魂和終結使命,有必要在教育和培訓中做一個區分。
 
我翻譯了一本尼采的早期著作《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去年出版的。這本著作是尼采青年時期28歲時寫的一本著作,當時他在巴塞爾大學當教授,已經當了四年教授了,他對德國的教育進行了批判。德國的教育原來是三軌制,從中學開始分流,一種是文科,一種是實科中學。文科中學的教育重點就是古典人文課程,文科中學的學生畢業以後可以升大學;實科中學,它的重點就是各種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畢業以後不能升大學。這就相當於我們之前的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的劃分。尼采指當時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傾向叫做擴大,在學校規模和學生數量上擴大,包括文科中學和實科中學;另外一個傾向就是內涵的縮小,文科中學愈來愈不把古典人文學科作為重點,愈來愈增加了知識、技能的科目,包括大學。
 
他為此提出了「教育和生計的區別」。他說教育為了生存,當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如果說一個教育僅僅把獲得一個職業作為它的目標,那不是教育,只是一份指導人們進行生存鬥爭的說明書。如果一個機構僅僅把謀生作為一個目標,那就不是教育機構,那是生計機構。教育只有超出為謀生學習,真正的教育才開始。尼采打了一個比方,真正的教育就好像是一個女神,而以謀生為目標的教育就是一個有知識的女僕、女管家。他的擔憂就是,按照德國教育這樣的發展,人文愈來愈少,都是為了謀職進行教育,最後只會剩下兩種教育:一種是速成教育,這個教育的目標讓受教育者快速成為能夠賺錢的生物;還有一種是深造教育,上大學,讀研究生,它的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成為賺很多錢的生物,這實際上是對教育的毀滅
 
從我們當前的情況看,是有必要來思考這個問題。教育到底有沒有超出培訓以上的目標?我是把教育和培訓加以區分的,所以我們有必須警惕這個現象:真正的教育涵養愈來愈少了。真正的教育是什麼樣的呢?起碼有一點,它應該是有人文內涵的,應該把人培養成理性、情感和道德,各個方面都良好健康的人性意義上的優質的人。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覺得真正的教育起碼有三種課程不能缺少,而這恰恰是現在非常薄弱的。我認為從中學到大學的低年級,必須有三門課程:
 

慎思明辨 集百家所長

 
一門就是哲學課程,我們從小學開始有德育課,中學也有德育課,還有公共政治課,可能大學還有公共政治課。但是,這些課程裏面,它的哲學含量到底有多少?這是很可疑的。我覺得所謂哲學就是愛智慧,讓你思考人生世界的重大問題,而且是獨立思考。我認為哲學課應該以問題為中心,把世界的、人生的、社會的、道德的各個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列出來。每一個問題,把那些大思想家(他們有不同的看法)的不同看法摘要式的放在下面,給學生一個參考,讓他自己想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大問題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是讓你自己獨立思考的。
 
據我所知,開設哲學課,法國是做得很成功的。法國有個傳統,從很早開始就要開哲學課,這是拿破崙建立起來的。1808年就做了這個決定,中學一定要開設哲學課。所以它的情況,一個學生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學的主科就是哲學。考大學的第一門考試就是哲學,這些問題絕對沒有標準答案,一個沒有思考能力的人什麼都說不出來,不是知識性的結構,完全讓你思考。
 
第二門課應該設立經典選讀,就是所謂的通識課,包括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那些大思想家的經典思想文章列出來。自然科學裏面有很多思想家,牛頓、愛因斯坦等,把他們重要的著作編選一下。應該讓孩子們從青少年時期,就能知道人類有這麼偉大的思想,這些偉大的腦袋想了什麼問題,讓他們知道人類精神上最好的東西是什麼。打下這個底子以後,真的是,他就有判斷力了,受益無窮。這個課程正是我們所缺少的
 

語文課程改革 打好母語根底

 
第三門課是母語課。母語課實際上是一個人心靈成長的最重要的環節。人是在文化母語的滋養下成長的,學會了表達、交流。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專業,不管是理科還是文科,正確的讀、想、寫,這是基本的要求,這就要靠良好的母語訓練打下基礎。語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很不贊成過早地啟動雙語教育。小學一年級就要學英語,這真的是很荒唐的,孩子的母語的底子很薄弱,這會造成他們語言上的混亂。小學不應該學英語,初中才應該學英語。
 
我不否認一個人要接受西方的文化,現在很多家長都想把孩子送到國外去生活,也可以。從文化上來要求一個人,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成為一個真正有文化的人;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講,中國文化的底子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民國時期的西學大家,像嚴複、胡適、林語堂,像這些人的中語底子是非常扎實的。嚴複說過,一個中國人沒有中文的底子,在西方混了以後,不過是一個「西崽」,不過是個「舌人」,用舌頭混日子的人。
 
講到母語的學習和教育,我覺得現在的語文教學應該改革。簡單說一下,語文教學應該重點放在培養一個人的閱讀和寫作的興趣和能力上。現在最大的一個問題是閱讀問題,應該把一些假大空的內容刪除,好好編語文教材。把中國古今的真正的範文彙集起來,讓學生們學習。另外,考試的辦法、測試的辦法也應該改變,現在的語文考試、測試都是什麼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這種東西完全是很荒唐的。我自己的文章經常被用來做這樣的測試,有的學生就拿一個卷子讓我來做,做了以後對照標準答案我得了69分,可見有些標準不一定是標準。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圖片:Pixabay)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