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繁識簡」就是政治考慮

中港汽車,現在還有左駄右駄的分別。為了「促進中港交流連繫」,是不是也應逐漸取替香港的右駄車,改用左駄,馬路也一律改為右上左落呢?
教育局早前發出「更新中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諮詢文件,在「課程發展理念」欄目下提出: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要具備認讀簡體字能力,促進中港交流連繫;又指學生應增加對國家民族的感情,養成良好的國民質素等。
 
「促進交流連繫」、「增加國家民族感情」、「養成良好國民質素」諸如此類,都是政治考慮,難得教育局表達得這樣坦率,在中港矛盾愈來愈尖銳的政治現實下,可說是毫不隱諱了。
 
「識簡」是否就能達到以上幾項目的?「促進交流連繫」或許還可以,但「增加國家民族感情」、「養成良好國民質素」就比較牽強了。
 

簡體掃盲已不必

 
其實這也是一貫討論繁簡字的重心問題。一種意見認為,簡體字破壞了原先文字創造的法則,創製了很多「殘體字」。繁體字雖然比較「繁」,但在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的創造法則下,已儘量把字分門別類。何況形聲字這種兼有形和聲特點的造字法則,佔有整體文字之百分之九十餘,已照顧到在應用上的不方便。中國歷史淵遠流長,用繁體字的時間較簡體字不知長多少倍,「識簡」能「增加國家民族感情」和「養成良好國民質素」不知從何說起。
 
一般處理文字,包括了認字、讀字和寫字幾個層面。從認字的角度,童蒙學字,要認識一個字的含意,基本上繁簡都無分別。繁體字由於包含較豐富的事物意象,要真確認識,效率可能還在簡體字之上。讀字是在認識相當數量的文字以後的閱讀習慣,這層面也是繁簡無別。真正簡體較繁體有利的是書寫。簡體字筆劃少,書寫起來較容易,也是最初推行簡體字的原因。國學大師南懷瑾指「簡體字是給文盲用的」,就是簡體字的用途在於掃盲,令更多文盲有懂得寫字的機會。
 
當然時代進步了,尤其電腦流行了之後,學懂中文輸入法,用鍵盤書寫,較執筆寫字的機會還要多,書寫困難一項影響已逐漸減少。可以這樣說,文字的優點很多仍保留在繁體字之中,也是接觸古典文化必須有橋樑。書法藝術也是很具中國特色的藝術表現方式,用繁體字更能有效表現造型之美。相反簡體字的優勢卻漸減少,最大優勢可能存在於「最多人用」。
 

繁簡夾雜始災難

 
從學理上,「識繁用繁」和「識簡用簡」是兩條不同路徑,各有優劣。「用繁識簡」本是很簡單的事,有需要的人一定做得到,不用教育部門去提倡。何況提倡愈峻急,其「法定」的意味愈清晰,到那個時候,學生寫字,繁簡夾雜,才可能是一個語文表達的大災難。
 
算了吧,要推行簡體字,達到「促進中港交流連繫」的目的,不用扭扭揑揑,就定由某一年度起,全體小一學生全面學習規範的簡體字,此後逐級遞升,直至全民皆簡為目標。就正如要推普通話教學,也在某一年度開始,所有科目都用普通話施教,不要單拿中文科(普教中)來開刀。
 
有沒有這等抱負兼迎難而上的勇毅,就看教育官員的識見了。但想吓想,中港汽車,現在還有左駄右駄的分別。為了「促進中港交流連繫」,是不是也應逐漸取替香港的右駄車,改用左駄,馬路也一律改為右上左落呢?有些事物由於歷史原因存在,在應用上一直沒出問題和亂子,為何總要加勁兒去摌除?
 
 
(封面圖片:Pixabay)

鄭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