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一帶一路戰略不應只集中於獎學金的小打小敲,也不應自我邊緣於中國及歐亞大戰略變化之外。香港要發展的話,一帶一路戰略應成為本地的大戰略。
香港開埠以來一直是靠自由港的國際化,從而可在中國之內扮演獨特的功能作用,即使在美國封鎖中國時,香港還是依靠內地勞動力和物資的供應,在地生產來出口英美乃至全世界。即使今天產業外移而衰落,經濟集中股市和房地產,香港的金融業還是高度國際化,借內地資金走向全世界。由於內地及世界的產業結構變化,香港再不能靠港商在珠三角的加工貿易來維持物流和相關服務,港商再沒有源源不絕的加工貿易利潤來投資投機本地的地產市場。香港愈來愈依賴內地資金,打擊個人遊只會加快香港主題公園與購物旅遊的衰落。
香港是幸運的,因中國在這時候全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並容許香港參與,這就帶來香港重新以至擴大國際化的機會,亦帶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除了極少數人,香港社會不會反對國際化,國際化也可避開不少人的反共情意結。雖然起步緩慢,在張德江訪港後,香港各界包括政府開始感覺到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在這個基礎上,若中央與特區政府不是馬虎地走過場,而是全力投入,大有可能把一帶一路戰略變成香港新發展的大戰略。要避開初期的政治爭拗,特區政府可利用已有的資源,不需向立法會申請新的經費,也可以與中央聯手鼓勵中資港資企業的出資支持。
一帶一路戰略意義
香港許多人批評一帶一路戰略是虛的,也十分模糊不清,這樣的看法主要是源自無知和懶惰。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第一個國家資助計劃是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六年計劃總投資額為460億美元,計劃分成眾多項目,都實實在在。中國本身的絲路基金亦已在眾多項目裏參與投資。
面對着這眾多由中國投資帶動的基建項目,怎可說戰略是虛的呢?一帶一路戰略的投資重心都是歐美日跨國公司和國際機構不願或少有投資的地方。中國進入,一是支持當地發展;二是改變歐美日跨國企業形成的國際發展不平衡;三是這些地方大多是人口正在增長或資源豐富的國家,今後發展機會巨大,中國是及早為計,長遠考慮;四是這些國家的和平與發展,便可與中國合作,既在政治上打破美國世界霸權主義和美元的壟斷,也擴大中國進出口的市場。
有這種種理由,怎可說一帶一路戰略模糊不清呢?一帶一路戰略還有個更大戰略目的,就是把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與外貿順差循環使用。過往是集中於美國,買美國債券股票,轉變成為美國控制的金資本,失去本國獨立發展方向。習近平上台後把循環轉變,中國的錢由美國轉往一帶一路的國家,變成中國本國的投資,既擴大中國實質經濟的活動空間,又作中長期投資,從受人控制的金融轉變為中國自主的實質經濟投資。這是百多年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戰略突破,意義與影響重大!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