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的惡化純粹是政治化的禍。
香港經濟規模不大,勝在坐落中國內地之側,坐擁不少地理優勢。一方面中國企業走出去,如一帶一路戰略和人民幣國際化等,都是近水樓台,過去幾年亦確實賺了不少錢,造就了不少的經濟活動與就業;一方面珠三角有4、5千萬人口、6萬億元國民生產總值、2萬億元投資、2萬多億元零售,僅十分之一消費轉移至香港,便是香港一年的零售額總和。假若深圳一簽多行進一步擴大範圍,即使全球消費停滯不前,香港仍然會有強勁增長。而在反個人遊、反水貨之前,本地零售業受惠於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因素,一直都是迅猛增長。
以香港這樣的小地方,承接內地外溢的經濟因素,粗俗說法,要窮也很困難。為甚麼從佔中開始,短短一年間,香港整個經濟形勢逆轉呢?中國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亦有百分之六點九,在全球還屬高增長,珠三角平均也有百分之八點六,對香港的作用不可能因此而逆轉,關鍵是香港內部的政治化。內地因素本屬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如今卻因本地零售消費大減,倒成反增長,這使得大好機會與形勢在自作孽下全盤失落。
零售下跌帶來收入與就業下降,房地產泡沫亦瀕穿破,經濟增長減緩,惡性循環的可能性增大,而美元虛弱亦增加國際金融波動的風險。香港若還自作孽下去,前景堪憂。
集中發揮香港優勢
九月立法會選舉會否進一步因政治化打擊經濟呢? 選民是要繼續自作孽抑或有所作為呢?香港不能困於所謂本土、港獨的爭執,浪費時機,不去尋求發展。港獨等的聲勢除因他們故作驚人的言行,主要是部分媒體吹捧,包括香港電台,這些媒體不但沒有斥責他們毫無根據、生安白造的歪理,且提供媒體空間讓他們把歪理宣揚,形成虛假的強大聲勢。
與其爭辯,只會浪費社會的精力與資源,最佳的應對方法是政府與社會把精力、時間、資源集中於香港的再發展,提出可行的建議,制訂有效的政策,幹實實在在的事。香港發展有所進展,這些無厘頭的干擾自會被社會冷落。他們若在選舉中沒有進展,也得不到美國等外部勢力資助,早晚會星沉影寂,被社會的變化淘汰。事實上,佔中以來的一時媒體英雄,今天已少人理會,即使部分媒體吹噓,不少人亦跌回到個人生涯規劃的軌道去,與普通大學畢業生沒有多大差異。
香港求發展,當前便有三大優勢。一是「一帶一路」戰略,香港的金融機構、企業和投資者、專業人士已經開始啟動。二是珠三角,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競爭力最強的地區,廣州佛山同城化帶來的規模效益,國內外聯繫,深圳的創新,就連中山惠州的家電亦在積極轉型。在動力十足的珠三角,香港應可從新的角度(不是傳統依靠低成本的港商)與之合作,合力打造超越大東京、大巴黎的珠三角大都會區。三是香港現有的基礎條件,美食之都還有大發展的餘地,甚或可擴至九龍城。飛機維修雖敗於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二,還有餘地可追趕。
(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