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22 2025 08:23:0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六四紀念淡出

激進中青年只佔社會極少數,更多的是要求社會安定發展者。既然比例代表制不能杜絕激進派,就讓他們內鬥吧,建制派應把目光放在爭取更大的多數議席。

六四淡出政壇

 
支聯會日前組織的六四遊行,參與者人丁單薄,只有幾百人,反映人心轉變,而轉變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支聯會的支持者中,年輕一輩受惑於所謂本土主義的港獨思想,排斥中國內地及中國內地因素而脫離支聯會的活動。其中或有藉口是支聯會活動太溫和且無效,二十多年都是一樣,不符一些激進青年由漫畫書與電腦遊戲學回來的勇武精神。這些藉口,事實上只是希望淡化他們背後港獨傾向的形象。另一方面,自佔中反政改以來,社會大眾更清楚看到這些運動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影響,在經濟進一步轉壞時,支持者會把支聯會、泛民與佔中等激進勢力混同起來,至少是看作同一陣營。激進的因素把傳統溫和取向的支持者嚇走。
 
在內外打擊之下,支聯會的號召力不可能繼續,六四遊行人數大減,燭光晚會也不可能有太多人參加。
 
至於要另起爐灶的學生組織,在校內支持者稀,學生會選舉反應冷淡便是明證。他們一如傳統極左派的托派組織一樣,各自爭鋒,思想封閉排外,只可以分裂,不懂得團結,結果另起爐灶會變成不了了之,無疾而終。
 
或許六四紀念的命題在今天香港的政治生態中逐步失去其意識,這也本應如此,過往的紀念是由泛民騎劫,以遂其選舉政治需求,既不關乎中國內地發展的關心與投入,也長期保持着反中反共的情懷,拖延二十多年,造成香港社會對內地及國家發展的冷漠。了結六四紀念,或許香港社會少了包袱,可以再出發。
 

上駟鬥下駟

 
九月立法會選舉似乎將新人盡出,顯然會是混戰一場,這些候選人大多政治閱歷不足,社會知名度不夠,人脈亦淺,很容易變成政治化、口號簡單的對立,令選民除訴諸政治外別無選擇,而在比例代表制下的混戰,勢將使九月後立法會的政黨格局更趨碎片化,議會將更容易被個別和少數激進派議員癱瘓。
 
這樣的境況絕非香港之福,也將使明年特首選舉更加複雜。香港正處於結構轉型的困局,怎樣突圍而出並利用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再上層樓,關鍵是穩定的政治環境。因此,香港政治的要求首要是穩,不要亂。所謂「穩」是善用現有的民主制度,爭取政治主導權,並藉這個主導權來引導社會尋求共識,增強推動發展的力量。
 
從策略上講,當泛民分裂,激進派系冒起,這系列嫩青的候選人缺乏足夠的支持力,建制派不應囿於年輕化,反而須保留老將,增添新的中堅力量,以上駟鬥下駟,用閱歷往績能力來對抗泛政治化的口號。一是老將如陳婉嫻等要繼續領軍,二是招募各界知名和有能力、眾望所歸的人士出戰。未必要他們入黨,卻可組織廣泛中產聯盟支持,並依靠民建聯和工聯會的年輕候選人助選。這種策略既可增強選戰的競爭力,也可打破備受詬病的用人唯親小圈子主義,藉此開展廣大的統一戰線。
 
激進中青年只佔社會極少數,更多的是要求社會安定發展者。既然比例代表制不能杜絕激進派,就讓他們內鬥吧,建制派應把目光放在爭取更大的多數議席。
 
(封面圖片:亞新社)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