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選擇與自己本職工作相關或自家特別感興趣的課題,然後上下求索,這樣讀書比較有效,也有趣。一九二二年八月,梁啟超應邀到南京東南大學的暑期學校講學,有一講題為《學問之趣味》。其中提及「必須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而最能引發趣味的,包括勞作、遊戲、藝術、學問等。我相信,人生百態,「讀書」是比較容易「以趣味始,以趣味終」的。最近這些年,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退休人士,因信仰、因投資、因旅遊、因收藏等緣故,拼命讀書,且很有心得。沒有考試的壓力,也不想成為專家,就是喜歡,甚至成癡成疵成癖。用晚明張岱的話來說,有痴有疵有癖才可愛,因其「真性情」。讀書也一樣,不管你喜歡讀哪方面的書,只要能讀出樂趣來,就是好事。在我看來,讀書講趣味,比講方法、講宗旨,要重要得多。
「有問題」,迫使你深入鑽研;「講趣味」,故「可持續發展」。這兩者相輔相成,讀書就變得好玩兒了。
四、「目迷五色」說開卷
先不問你閱讀的到底是哲學著作還是色情小說,是物理課本還是炒股指南,先說說傳播信息或知識的媒介,即你到底是在讀書本、讀報刊、讀電視、讀網絡還是在讀手機?很可能這五種媒介你都涉及。面對這五種媒介,哪個優先,何者為重,跟閱讀者的年齡、職業、修養有關。我反省自己,最近十年,讀書的時間明顯減少,每天總有一兩個小時貢獻給了網絡,報刊粗粗翻閱,電視可有可無,手機則基本不看——廣告固然深惡痛絕,賀卡也沒有人氣,段子更是統一製作,更可怕的是反腐敗警告。至於比我小二三十歲的,他們從小接觸網絡,掛在網上的時間肯定比我多。或許,對他們來說,正襟危坐地讀書,遠不及網上閱讀舒適。網上的讀物,並非都是「輕薄短小」。學生告訴我,很多人在網上下載艱深的哲學書籍。可我知道,「下載」和「閱讀」是兩個概念,你或許收藏時起勁,閱讀卻沒有時間。
信息技術上的革命,確實改變了很多人的閱讀習慣。眼看着電子書的平台越來越多樣化,掌上閱讀器的價格越來越便宜,界面也越來越友好,「沉湎書海」變得唾手可得。可買回來儲存量大、內容豐富、檢索方便、圖文聲像結合的閱讀器,你以為大家都在「讀書」,不,主要是用於收藏或檢索,而更多的人是在玩遊戲。有個大出版社的社長兼總編告訴我,原本以為電子書會成為紙本書的「終結者」,現在看來沒那麼悲觀——「手不釋卷」依舊還是大多數人「認真閱讀、刻苦鑽研、沉潛把玩」時的標準姿態。我沒有那麼樂觀,因為現在的讀書人,大都在網絡尚未興起或不太成熟時接受的教育,基本養成了閱讀紙質書的習慣;隨着時間推移,等那些從幼兒園起就接觸網絡或電子書的一代人成長為社會中堅,那個時候,才是決定紙質書命運的關鍵時刻。
對於習慣於閱讀紙質書的我來說,電子圖書或網絡數據只是用來查閱與檢索;至於下一輩的學者,很可能走出另一條道路。我不反對研究生閱讀校對精良的電子圖書,甚至要求他們做學問時要善於使用各種數據庫。我唯一擔心的是,這五種不同的媒介,本代表着知識傳播道路上的不同階段,如今同台競技,讓大學生們眼花繚亂,不知該如何選擇。最怕的是,整天在網絡上東遊西蕩,表面上忙忙碌碌,實際上收穫甚微。還不僅是閱讀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心情——面對網絡上排山倒海、五花八門、激動人心、不讀就out的信息,你還能沉得住氣潛心閱讀思考嗎?說句玩笑話,當下中國的讀書人,可真是「五色令人目盲」。
《文匯報》今年四月十九日刊《閱讀調查背後的思考》,稱根據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二零一一年成年國民手機閱讀率為27.6%,比二零一零年的23%上升了四點六個百分點,增幅為20%」;「人們平均上網時間已經接近人們讀書和讀報所花時間的總和」。還得考慮讀書讀報的年紀偏大,上網的群體則年輕得多,長久來看,傳統意義上的「閱讀」面臨很大的困境。很多人都明白困境所在,對自己的閱讀狀態也很不滿,問題在於,生活在日新月異的網絡時代,你我該怎麼辦?
我之所以強調閱讀書籍,那是因為閱讀與思考,不僅是獲得某種具體的知識,更是開拓眼界,錘煉思維,養成趣味——說不定還能防止老年癡呆症呢。因此,我仍固執己見,認定「讀書」很重要,必須認真對待。過去說買書不如借書,借書不如抄書。為什麼?因為那種緊張的閱讀,需要調動全部的精氣神。如今則移動鼠標,一目十行,邊聽音樂,邊品咖啡,還有一搭沒一搭地跟朋友聊天,這樣的閱讀習慣養成後,很難再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現在的大學生,很少能在課堂上記筆記的,說老師你把講稿給我們不就得了嗎?可我理解的記筆記,主要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否則你跟不上思路,抓不住重點,記不下來的。
五、網絡時代的「壓艙石」
在《別想擺脫書》中,艾柯有一段妙語:「事實上,科技更新的速度迫使我們以一種難以忍受的節奏重建我們的思維習慣……母雞可是花了將近一個世紀才學會不去過街。它們最終適應了新的街道交通情況,我們卻沒有這麼多時間。」母雞的故事不可考,但趣味盎然。我同意艾柯的意見,過分追求速度,從城市建築到飲食習慣到閱讀工具等,一切都「日新月異」,這確實不是好事情。
以前的人,經由一系列學習,到了二十歲左右,其知識及經驗已足夠支撐一輩子——除非你想成為某一方面的專門家。現在的人多累呀,不斷學習,永無止境,各種知識——尤其是電子產品——不斷更新,稍不留神就落伍。過去的長輩喜歡說:「我吃鹽多過你吃米,過橋多過你行路。」那個時候「經驗」很重要,老人很權威;現在的老人真可憐,忙碌了一輩子,到了退休時,還得經常向兒孫請教,這電器怎麼用,那開關是乾什麼的。兒孫輩又很忙,嫌老人怎麼這麼囉唆、這麼笨,這麼簡單的事都搞不懂。
有時候我想,有必要這麼一輩子緊緊張張地追趕嗎?學不完的知識,忙不完的活!
我之落伍,最新的表現形態是拒絕微博。以一百四十字的文字更新信息並實現實時分享,此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引入中國沒幾年,已「風風火火闖九州」,目前微博用戶總數約為三億兩千七百萬,全世界第一。以致很多人見面就問:「你微博了嗎?」似乎生活在當今中國,不微博就落伍,就出局,就沒有發展前途,就對不起這偉大的時代了。
自主發布,實時播報,短小精悍,寫作便捷,門檻很低,商機極大……這我都相信,但如此隨時隨地發感慨、曬心情,不正是知識及思維日益碎片化的表現嗎?本來是溝通信息、聯絡感情為主,因中國的特殊國情,有人用來炫耀財富,有人用來反腐揭弊,有人用來聚集人氣,有人「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兒」,有人則「把握營銷未來」,最有趣的說法,莫過於「微博有利於身體健康」——大家都活得很壓抑,有微博發洩不滿、博取眼球、獲得自信,因而一掃陰霾,何樂而不為!
我以為,微博作 為一種表達形式,自娛可以,交友可以,揭弊也很好;但文體上有明顯缺陷,寫作心態不佳,傳播效果也可疑。大學生、研究生偶爾玩玩可以,但如果整天沉迷其間,忙着寫,忙着讀,不考慮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則有點可惜。因為,我關心的是如此紅紅火火的微博,對於中國文化建設的意義到底有多大。很多人歡欣鼓舞,理由是「在微博上,一百四十字的限制將平民和莎士比亞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如此強調草根性,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平等是平等了,但文化上的創造性,真的被激發出來了嗎?我感到憂慮的是,沒有沉潛把玩,不經長期思考,過於強調時效性,且最大限度地取悅受眾,久而久之,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及思維習慣。而這,無論對於學者還是文人,都是致命的誘惑。當然,若是大眾娛樂,那沒問題;用作商業營銷,也很有效。至於造謠與闢謠,那更是「及時雨」。
之所以如此杞人憂天,且公開說出我的困惑,是有感於今日中國的大學生、研究生,很多人樂此不疲,且將其視為最大的時尚,過高地估計了此舉對於人類文明的正面效應。最近十年,網絡力量狂飆突進,不要說城市面貌、生活方式,甚至連說話的腔調都「日新月異」。年輕人因此而志得意滿,忽略了各種潛在的危險——包括讀書、思考與表達。
稍有航海知識的人都懂得,空船航行時,須備有「壓艙石」,因此時船的重心在水面以上,極易翻船。在我看來,人文學(文學、史學、哲學、宗教、倫理、藝術等)乃整個人類文明的壓艙石。不隨風飄蕩,也不一定「與時俱進」,對於各種時尚、潮流起糾偏作用,保證這艘大船不會因某個時代某些英雄人物的一時興起胡作非為而徹底傾覆。在各種新知識、新技術、新生活不斷湧現的時代,請記得對於「傳統」保持幾分敬意。這裏所說的「傳統」,也包括悠久的「含英咀華」、「沉潛把玩」的讀書習慣。
讀書本是平常事,需要提倡的是「讀好書」,我說的不是閱讀好的書籍,而是高效且深入地讀書。這很不容易。古今中外談「讀書」,沒有比宋代大儒朱熹更精細的了。體貼入微,要言不煩,尤其是讀書狀態的描述,特別生動,值得推薦給諸位:「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看人文字,要當如此,豈可忽略!」「直要抖擻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聳起精神,樹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這麼讀,但如果從來沒有這麼讀過書的人,必定不是合格的「讀書人」。
最後,建議諸位認認真真讀幾本好書,以此作為根基,作為標尺,作為精神支柱。過去總說「多讀書,讀好書」,以我的體會,若追求閱讀的數量與速度,則很可能「讀不好」。成長於網絡的年輕一代,很容易養成瀏覽性的閱讀習慣,就是朱熹說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因此,我主張讀少一點,讀慢一點,讀精一點。世界這麼大,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很多東西你不知道,不懂得,不欣賞,一點也不奇怪。我在《堅守自家的閱讀立場》一文中稱:「基於自家的立場,自覺地關閉某些頻道,回絕某種信息,遺忘某些知識,抗拒某些潮流,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 人生’來。」這就是我關於「閱讀」的基本立場。
本文據作者2013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演講整理而成,2013年5月4日定稿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