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地主義者 無道義可言

用學術的觀點去看殖民地,殖民地主義者根本稱不上有什麼道義可言。在長達好幾百年的近代西方殖民地主義橫行的記錄裏,無論是法理的道義,或是人道主義的道義,都是背道而馳,否則戰後成立的聯合國就不會呼籲帝國主義/殖民地主義者在1962年之前放棄他們的殖民地。   殖民地主義者不肯放棄殖民地   從1945年到1962年之間,殖民地主義者為了要繼續殖民地統治,發動了連年的戰爭,像越南戰爭,以及非洲數以百計的戰場,便是人類史上罕見的兵燹,有關殖民地主義者在戰後20年的戰亂,學術研究的著作可說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   這裏隨便拈來,Martin Meredith 所著:《非洲國:五十年獨立史》,是一本將非洲戰後由獨立建國前到建國後的50年遭逢戰亂的悲慘歷史,原因就是殖民地人民要結束外國統治,但殖民地主義者不肯放棄殖民地,即使聯合國通過決議要所有殖民地主義者放棄他們的殖民地,以1962年為限。可是西方殖民地主義者卻想盡辦法,打着各種名堂繼續插手干預,其中被當成理所當然的便是:因着人權、民主、自由的道義責任叫他們欲罷不能。   真相如何?Bob Geldol 介紹此書說:如果你未曾閱讀這本匪夷所思的書,你連非洲近代政治的皮毛認識也稱不上。這本書中描繪得最深入的一個歷史個案,是剛果獨立之父盧蒙巴當上總統後,迅即被前殖民地比利時當政者伙同其殖民地殘餘分子綁票分屍各地荒野,無法找回全屍。   剛果是非洲面積很大的國家,是比利時的殖民地,面積是比利時的77倍。1960年獨立時全國只有幾位大學畢業生(由外國歸來)。比利時捨不得這塊大地豐富的資源,不斷掠奪其資源,不開發當地人力資源,卻說其沒條件獨立建國,因此比利時有道義責任要留下來開發這個國家!像類似的借口,成為殖民地主義者常見,聯合國看不下去,因此斷然一刀切,定下1962年為全球終止殖民地的年限。   以上所述,是有感於英國外交事務委員會正在設立委員會聆訊調查有關《中英聯合聲明》在港的落實情況,英國這聆訊是出於其對港仍有「道義責任」的想法,令我想起1997之前中英開始談判後的十多年不斷被觸及的英國對香港的「道義」問題。當時討論得最多的是九七後香港有370多萬「英屬土公民」,英國要怎樣處理他們?他們會不會被遺棄?一個最直接的想法是英籍民身份可不可以移居英國?   香港「英屬土公民」不准移民英國   為了這問題,當時擔任香港行政議員的鄧蓮如和鐘士元曾代表他們企圖說服英國政府為着道義,這370多萬曾宣誓效忠英女皇的「英屬土公民」應得到保障。可是英國仍堅持這個「英屬土公民」的身份早在1971年已被取消移民英本土的資格。   1971年是因為烏干達政府要驅逐該國印裔的「英屬土公民」,要他們回去英國,英政府當時有見於數目太大,火急在24小時內由國會通過立法,取消所有殖民地的「英屬土公民」移居英國的資格。許多烏干達印裔英公民趕不及在24小時抵英的,全部被迫要另找其他國家移居,他們的尷尬與狼狽,一時引起世界關注。   鄧蓮如的丈夫還是道地的英國本土白人,鐘士元是港英政府的重臣,如此地位卻說動不英國重新立法收容香港的「英屬土公民」,最後還是中國有見於他們是「香港同胞」的道義之情,不介意英國用「英國國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Overseas簡稱BNO)的身份讓他們繼續留居香港,同時也可用「香港特區護照」的中國公民身份。兩者不同的是:前者不能定居英國,後者可以定居中國領土,包括香港和大陸。前者唯一的作用是在中國領土之外,可持 BNO 向英使館尋求援助,中國使館也然。   澳門葡公民可移居葡萄牙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澳門的葡萄牙公民,不論華葡都得在主權轉移後,移居葡萄牙,也因為葡國加入歐盟,其公民因而取得在其他歐盟成員國定居與工作的資格。港人聞言,有不少在澳門出生的,趕急回去向澳門特區政府要回「澳門身份」,不少人遲了一步,被通知早有人冒領了他們的身份,年湮月久,要找文件重立澳門出生身份,談何容易?比較港澳的英葡兩種不同對待其殖民地屬土公民的態度,可見澳門的葡國身份,在港人心目中比英國身份有人道得多!   除了港人身份的問題外,不少港人(尤其是80後與90後)還認為香港在回歸前的80年代後的香港,一片繁榮與安定,是英國統治香港的貢獻,大陸卻遠遠不如,因此認定英國待殖民地並不寡情薄義,而是有情有意,大公無私。   可是若從過去一個半世紀去看,由於從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掠奪資源,英國本土的發展達到帝國興盛繁榮富強的高峰,香港同期間卻遭遇到一片混亂,變成各種負面的「天堂」:走私鴉片的「天堂」、販賣與綁架「豬仔」勞工到英國海外殖民地的「天堂」(「豬仔」在美國、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等英殖民地過着非人的待遇,還引發當年上海同胞發動了一場著名的抗議游行);英國洋行大班紙醉金迷的「天堂」;還有華洋雜處道德淪喪的「天堂」(娼妓,偷、盜、搶、騙、黃、賭、毒橫行,直到20世紀50年代,香港還盛行「阻街女郎」當街當眾「拉夫」!)。   英國對香港沒有「道義」可言   其他一應民生的條件都未到位,吃水奇缺,直到50、60年代還會因排隊領水而秩序大亂;住房問題與新加坡脫離英殖民地統治後相比,香港的木屋、臨屋與新界遍地「鐵皮屋」直到80、90年代主權轉移前才得到改善,但卻遠遠落後於新加坡,新加坡早在60年代已完成殖民地時代的貧民窟拆除,並提供足夠的「組屋」安頓他們,以租或購的辦法讓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其他一應的醫療、教育、社會安保、工作待遇、個人儲蓄等一應改善民生的管治都把港英時代的香港拋離在後,直到今天,香港在房屋、醫療衛生、個人收入與儲蓄、公共安全等等,都因為港英政府管治不當留下來的負累。因此,不比較,不看過去的紀錄,還以為英國是對香港這塊殖民地盡了管治的「道義」呢!其他還有種種不夠「道義」的地方。   總之,作為殖民地主義者,不說「道義」也罷,真的要說,所有殖民地主義者都不配!本文作者見證了從英國三個殖民地「捲地鋪」走人,也領教過他們的所謂「道義」,看了英國為《中英聯合聲明》大談「道義」,不勝噓唏!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刊》,作者授權轉載。   (圖片:亞新社)
用學術的觀點去看殖民地,殖民地主義者根本稱不上有什麼道義可言。在長達好幾百年的近代西方殖民地主義橫行的記錄裏,無論是法理的道義,或是人道主義的道義,都是背道而馳,否則戰後成立的聯合國就不會呼籲帝國主義/殖民地主義者在1962年之前放棄他們的殖民地。
 

殖民地主義者不肯放棄殖民地

 
從1945年到1962年之間,殖民地主義者為了要繼續殖民地統治,發動了連年的戰爭,像越南戰爭,以及非洲數以百計的戰場,便是人類史上罕見的兵燹,有關殖民地主義者在戰後20年的戰亂,學術研究的著作可說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
 
這裏隨便拈來,Martin Meredith 所著:《非洲國:五十年獨立史》,是一本將非洲戰後由獨立建國前到建國後的50年遭逢戰亂的悲慘歷史,原因就是殖民地人民要結束外國統治,但殖民地主義者不肯放棄殖民地,即使聯合國通過決議要所有殖民地主義者放棄他們的殖民地,以1962年為限。可是西方殖民地主義者卻想盡辦法,打着各種名堂繼續插手干預,其中被當成理所當然的便是:因着人權、民主、自由的道義責任叫他們欲罷不能。
 
真相如何?Bob Geldol 介紹此書說:如果你未曾閱讀這本匪夷所思的書,你連非洲近代政治的皮毛認識也稱不上。這本書中描繪得最深入的一個歷史個案,是剛果獨立之父盧蒙巴當上總統後,迅即被前殖民地比利時當政者伙同其殖民地殘餘分子綁票分屍各地荒野,無法找回全屍。
 
剛果是非洲面積很大的國家,是比利時的殖民地,面積是比利時的77倍。1960年獨立時全國只有幾位大學畢業生(由外國歸來)。比利時捨不得這塊大地豐富的資源,不斷掠奪其資源,不開發當地人力資源,卻說其沒條件獨立建國,因此比利時有道義責任要留下來開發這個國家!像類似的借口,成為殖民地主義者常見,聯合國看不下去,因此斷然一刀切,定下1962年為全球終止殖民地的年限。
 
以上所述,是有感於英國外交事務委員會正在設立委員會聆訊調查有關《中英聯合聲明》在港的落實情況,英國這聆訊是出於其對港仍有「道義責任」的想法,令我想起1997之前中英開始談判後的十多年不斷被觸及的英國對香港的「道義」問題。當時討論得最多的是九七後香港有370多萬「英屬土公民」,英國要怎樣處理他們?他們會不會被遺棄?一個最直接的想法是英籍民身份可不可以移居英國?
 

香港「英屬土公民」不准移民英國

 
為了這問題,當時擔任香港行政議員的鄧蓮如和鐘士元曾代表他們企圖說服英國政府為着道義,這370多萬曾宣誓效忠英女皇的「英屬土公民」應得到保障。可是英國仍堅持這個「英屬土公民」的身份早在1971年已被取消移民英本土的資格。
 
1971年是因為烏干達政府要驅逐該國印裔的「英屬土公民」,要他們回去英國,英政府當時有見於數目太大,火急在24小時內由國會通過立法,取消所有殖民地的「英屬土公民」移居英國的資格。許多烏干達印裔英公民趕不及在24小時抵英的,全部被迫要另找其他國家移居,他們的尷尬與狼狽,一時引起世界關注。
 
鄧蓮如的丈夫還是道地的英國本土白人,鐘士元是港英政府的重臣,如此地位卻說動不英國重新立法收容香港的「英屬土公民」,最後還是中國有見於他們是「香港同胞」的道義之情,不介意英國用「英國國民(海外)」(British National-Overseas簡稱BNO)的身份讓他們繼續留居香港,同時也可用「香港特區護照」的中國公民身份。兩者不同的是:前者不能定居英國,後者可以定居中國領土,包括香港和大陸。前者唯一的作用是在中國領土之外,可持 BNO 向英使館尋求援助,中國使館也然。
 

澳門葡公民可移居葡萄牙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澳門的葡萄牙公民,不論華葡都得在主權轉移後,移居葡萄牙,也因為葡國加入歐盟,其公民因而取得在其他歐盟成員國定居與工作的資格。港人聞言,有不少在澳門出生的,趕急回去向澳門特區政府要回「澳門身份」,不少人遲了一步,被通知早有人冒領了他們的身份,年湮月久,要找文件重立澳門出生身份,談何容易?比較港澳的英葡兩種不同對待其殖民地屬土公民的態度,可見澳門的葡國身份,在港人心目中比英國身份有人道得多!
 
除了港人身份的問題外,不少港人(尤其是80後與90後)還認為香港在回歸前的80年代後的香港,一片繁榮與安定,是英國統治香港的貢獻,大陸卻遠遠不如,因此認定英國待殖民地並不寡情薄義,而是有情有意,大公無私。
 
可是若從過去一個半世紀去看,由於從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掠奪資源,英國本土的發展達到帝國興盛繁榮富強的高峰,香港同期間卻遭遇到一片混亂,變成各種負面的「天堂」:走私鴉片的「天堂」、販賣與綁架「豬仔」勞工到英國海外殖民地的「天堂」(「豬仔」在美國、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等英殖民地過着非人的待遇,還引發當年上海同胞發動了一場著名的抗議游行);英國洋行大班紙醉金迷的「天堂」;還有華洋雜處道德淪喪的「天堂」(娼妓,偷、盜、搶、騙、黃、賭、毒橫行,直到20世紀50年代,香港還盛行「阻街女郎」當街當眾「拉夫」!)。
 

英國對香港沒有「道義」可言

 
其他一應民生的條件都未到位,吃水奇缺,直到50、60年代還會因排隊領水而秩序大亂;住房問題與新加坡脫離英殖民地統治後相比,香港的木屋、臨屋與新界遍地「鐵皮屋」直到80、90年代主權轉移前才得到改善,但卻遠遠落後於新加坡,新加坡早在60年代已完成殖民地時代的貧民窟拆除,並提供足夠的「組屋」安頓他們,以租或購的辦法讓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其他一應的醫療、教育、社會安保、工作待遇、個人儲蓄等一應改善民生的管治都把港英時代的香港拋離在後,直到今天,香港在房屋、醫療衛生、個人收入與儲蓄、公共安全等等,都因為港英政府管治不當留下來的負累。因此,不比較,不看過去的紀錄,還以為英國是對香港這塊殖民地盡了管治的「道義」呢!其他還有種種不夠「道義」的地方。
 
總之,作為殖民地主義者,不說「道義」也罷,真的要說,所有殖民地主義者都不配!本文作者見證了從英國三個殖民地「捲地鋪」走人,也領教過他們的所謂「道義」,看了英國為《中英聯合聲明》大談「道義」,不勝噓唏!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刊》,作者授權轉載。
 
(圖片:亞新社)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