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香港的發展從來以變為主調。一是因為香港居於中國內地與國際之間的政治經濟空間,中國內地為大,香港為小,中國內地變化,香港不能不隨之變化。二是香港從開始便實行自由港政策,門戶開放,更容易隨着內地和國際的變而變。
香港自由開放,並不是放任不理。殖民地時代英國還是對香港的定位嚴格控制,市場化的體制和政策,偏向於香港作為英國在中國和亞洲的主要進入門戶的定位。70年代英國準備與中國爭香港不平等條約的續約,故此派外交官麥理浩來港全面改造殖民地體制,突出了政府的大有為和政治目標。
香港缺乏定位 經濟退化
很可惜,中央政府在80年代開始的中英談判以至回歸,卻從不提香港在中國發展中的定位,盲目地順應香港殖民地的既得利益,一切以不變、維持現狀為主。《基本法》基本上是維持殖民地體制,只改了主權。
正因這種思想取向,回歸以來香港從來不願變。什麼中心,什麼優勢產業,既沒有變的因素,也只說不做,香港經濟便退化至只有股市與地產,加上中央支持的個人遊。在這種維持現狀、不進則退的境況下,連原來的既得利益也受打擊。本土、港獨屬極右派的反應,而佔中、反國教、政改當中更蘊含外部勢力與內部既得利益求變的結合。可是,中央與特區政府還是無動於衷,提不出任何香港定位、香港發展的方向與戰略。所謂政治大和解,更是回歸到維持現狀的老路。香港正在求變,不應被騎劫。
求變起步 參與一帶一路
香港求變有兩個方面,一是要定下方向、定位、戰略,並且要解釋,不是簡單地定出什麼中心、什麼產業便算數。中央政府的十三五規劃提供了一個起步:香港要在中國的發展與對外開放中增加角色和地位,參與一帶一路戰略。這就包括國際與中國因素在內,也定出一個大框架:香港可以作出貢獻與利用這兩大因素。
在這樣的框架下,香港要深入認識中國和國際這兩個因素,並以此來由政府帶動,公開討論,從而爭取共識,形成戰略。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和明年三月的特首選舉,應該是最好的機會來帶出討論。當然,這要依賴參選組織與個人的認識與取捨。以愚民方法來賺取選票,抑或以香港再出發的口號來引領群眾與社會?中央的態度也不應沿用錯誤的政策,例如收買、和解,但求胡混過關而不理會香港的未來發展以及香港與內地的互動。
結社組黨 帶動香港再出發
另一方面,港人要自求多福,主動爭取。一方是極右派的本土、港獨言論,外力介入的普選、政改、民主、反共、反中宣傳攻勢,其勢愈來愈公開、激烈。另一方是建制的既得利益,既不懂得應對外力衝擊,亦抱殘守缺,不思進取。香港需要的是第三方,真正立足現實香港的公民社會,為香港未來發展、大多數居民利益和中港互利互動關係爭取機會,這需要港人自發組織起來。
當本土、港獨勢力紛紛成立組織,其他人也應結社組黨,介入社會,不讓少數中的少數騎劫社會輿論,且應主動帶動香港再出發戰略的討論與宣傳。
標題及內文經編輯整理。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