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能收買嗎?

香港與已經非工業化20、30年的歐美相比,情況並不嚴重。年輕人的極右派傾向──本土派、港獨,也是意料之事。
在內地開會,討論香港青年問題,有論者提議由中央政府協調,讓香港青年在鄰近香港的地方獲取優質工作,以此來減少他們對社會的不滿。選擇鄰近香港地區的理由,是遷就他們不願在較遠地方工作的意願。這樣的提議,可說是用心良苦,卻是全然錯誤。
 
為何要特別照顧香港青年?是因為佔中有1、2萬人出來反政府,有幾十人出來宣稱香港要獨立?大多數青年是否需要特別照顧?給予優質工作卻不是他們用能力爭取回來,他們便以為只要吵吵嚷嚷,阿爺就會特別照顧,那麼是不是再激進一些,會照顧更多?另方面,給他們優質工作,他們能否作出貢獻?如果沒有貢獻,是否國家要把他們養起來?不經市場與社會磨練,這些青年容易變成二世祖,毀滅他們的意志與前途。這些佔中反中港獨青年只是社會上少數中的少數。政府不懂處理,教育、家庭政策出錯,社會主流道德混亂,不從正途修改,卻用金錢收買。中央能否把整個香港養起來?
 
國家的錢為甚麼不用在落後貧窮地區?為甚麼在香港不用作照顧上百萬的貧困長者,不用以幫助「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呢?這種用錢買起來的思想,自97回歸便主宰中央有關部門的思想,把所有政策廢棄,把所有的政策思維簡單化,把措施庸俗化。這麼多年,錢是花了天文數字,反而是香港社會更不滿,離心更大。用錢收買實際是養了貪官,養了少數關係者。內地對台政策也一直用收買,結果國民黨連政權也失掉了。
 

青年問題非香港獨有

 
香港的青年覺得沒有前途,感到不安不滿,其實屬可預期之事,不關回歸或特區政策,更不關梁振英的事。
 
香港過去幾十年的繁榮依靠中國的復興,中國近30多年來經濟快速增長,這也是香港兩、三代人收入與生活急速改善的基礎。回歸的問題是香港在珠三角的加工貿易逐步衰落,服務業也逐步被深圳等替代,香港轉變為金融服務與地產主導,由製造業與貿易帶動的中產階級擴張告一段落。可卻在這時候,香港建設了龐大的大學生教育體系,每年製造大量大學畢業生、研究生。
 
與此同時,社會上下也形成了經濟不停發展、收入與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的期望或迷信。然而,中產職位減少,無論現實與期望都打擊新一代的大學生、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中央政府在港推行個人遊,穩定了香港經濟,增加了基層就業,卻無助這些大學生的就業和發展機會,所以部分大學生反對個人遊,不顧對基層和社會整體的破壞。不過,香港的年輕人生活還好,普遍找到可餬口的工作,甚至還奢望買樓。
 
相對而言,歐美發達社會的非工業化已造成年輕人的高失業率,就算是日本,半數就業者都是合約工、散工。正因如此,這些社會青年不滿的情況更嚴重,極右派思潮膨脹,反外地人、反新移民。
 
香港與已經非工業化20、30年的歐美相比,情況並不嚴重。年輕人的極右派傾向──本土派、港獨,也是意料之事。解決之法不是隨着他們去反中港獨,孤立香港,而是經濟再出發!
 
標題及內文經編輯整理。
 
(封面圖片:亞新社)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