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08:52: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李光耀的政治秘笈與政治臉譜

要不是吃了「獅子膽,狐狸心」,真難以想像李光耀領導下的人民行動黨有什麼能耐可以那麼有作為。

提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果然如李所料,加入聯邦後,馬來當權保守派基於他們和馬共有武裝對立的關係,在新加坡大舉拘捕有共黨嫌疑的社陣黨要。也因為藉加入聯邦的機會,李帶領人行黨打入馬來西亞,並打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競選口號去挑戰種族特權的馬執政聯盟的政綱。李早料到英倫主張民主平等,不會支持帶有種族傾斜的政策,會站在人行黨一邊,即使新馬因此決裂而要脫離聯邦,也會維護新加坡脫離聯邦,到時一石二鳥,一舉擺脫了殖民地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困境。
 
在整個非共、非殖、非種族三大政治工程打拼的過程中,李的「獅膽狐心」的政治作為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光耀下決心「去漢化」

 
除此之外,李在華人問題上也展現了難以想像的「獅膽狐心」的功力。李也早看到新加坡要建國,以其七成六華人人口的比率,很容易被看成是「第三個中國」,剛好在1965年澳洲有位大學教授 CP Fitzgerald 出版了一本書名為《第三個中國》,指的就是新加坡。李藉機高調評說此書,並要作者來新馬兩地澄清他著作的論點,要他特地去見馬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書中指的只是華人文化的國家,不是政治附從中國的「第三個中國」。
 
即使如此,李認為連文化認同中國也會有麻煩,於是他下定決心「去漢化」,定馬來語為國語,英文為官方語文再加上工作語文的地位,華文與印度文只是四大官方語文之一。為了大力推行英語教育,他不怕開罪華人社會,進行全面改革華校,包括改革南洋大學,包括加強英文教學與理工科教育,原有的人文教育大大被削弱,從中認同漢化人文的教育也就被大大削弱。其他華文中小學也都大力被「去漢化」,獨立前,華校華文水平很高,經「去漢化」後,今天的華校已今非昔比。
 

華文教育者被貶為 「大漢沙文主義」

 
「去漢化」的過程曾引發華人社會、華校師生等大力反彈,嚴重衝擊社會安定。但李的獅子膽狐狸心軟硬兼施,首先起用華人中的英文教育者當權,一面把大批華文教育出身的領袖以「大漢沙文主義」的種族主義分子與馬共的外圍組織兩大政治嫌犯,加以拘捕,不少在獄中度過好幾年。不參政的華文教育出身者,日子也不好過,政府公務員沒份打,洋行也進不去,社會全面英文化,漢化者也就出路愈來愈狹窄。華人在英化與漢化矛盾分化下,七成六被對開,其他印度人與馬來人又被英文工作語言整合,華文教育者不被貶為少數的「大漢沙文主義者」也幾難矣!
 
而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李光耀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便不斷有媒體把李評為「獨裁者」,也有一個比較客氣的說法指他在新加坡實行一套「家長制」統治,自己是「家長」,對新加坡的「子民」頤指氣使,儼然是行使家長的權威。在學術上,也有人說他行的一套政治模式是「威權政治」,對付反對派使用他執政的權威進行打壓,反對黨在他的權威懾迫下無法抬頭,因此用反對黨弱勢的事實,把李所屬的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說成是「一黨專政」。
 
如果是因為有人因政治原因而被繫獄,而把李說成是個「獨裁者」,不妨看看李的自辯。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