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08:52: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厭世行徑與青年政治抗爭運動

美國著名心理分析家著有一書《希望​​》,書中強調希望是人生存下去最大的定心丸,一旦人失去希望或絕望,便會自暴自棄,輕生厭世,暴行什麼都會發生。

七十年代美國青年反越戰

 
這個抗爭運動源於美國參與越南戰爭的兵源吃緊,得靠強制國民服役,凡到徵兵年齡的青年男子,一律得依法前去向軍方報到,經過短暫訓練後便送上越南戰場,從1965年越戰開始走向高峰時,到1975年結束越戰,全天候都有50萬美軍在越南作戰。因為戰爭非常激烈,戰火也空前,美國轟炸機 B52 投彈用的是地毯式轟炸方式,所投下的炸藥已超過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總噸數。而越共打的又是游擊戰,神出鬼沒,不照正規戰出擊,叫美軍防不勝防,抓到美軍後又用叫人神經崩潰的折磨辦法。消息傳回美國,叫人喪膽。於是青年群起反對越戰,徵兵書傳來也拒不去報到。不過旬間,全國反越戰風起雲湧,形成美國有史以來見到青年反越戰的抗爭運動。
 

嬉皮士與邪教興起

 
因為政府未能一時終止戰爭,而且也嚴厲執行徵兵令,政府與青年對峙,雙方騎虎難下。政治氣氛一片肅殺,於是青年厭世的行徑通過各種行為形式冒出來。最為離經叛道的是嬉皮士的出現,這群青年男女結隊同行,放棄一切的謀生工作、學業更不必說,遠離市區的便到西部山區地方如蒙他那州、懷俄明州人煙稀少的地方,用廢棄的校巴為家,男女不婚結成一個大家庭,不事耕種,食物有一點沒一點也如此過日子,吸毒留長髮長須濫性,與正常社會格格不入。
 
後來這一批嬉皮士還有人分支出去自創一個遁世的新教,把他們的頭子尊稱為神,大家聽他發號指令,這一派還遷移到南美的圭亞那的偏遠山林住下來。他們的行踪幾為人忘記,直到他們的「教主」煮了一大鍋的毒藥叫其教徒結隊上前喝毒藥,稱其為升天的宗教儀式,有人從死裏逃生,走出山林,消息才轟動全世界。
 
除了嬉皮士的遁世行徑之外,另一批「憤青」也在校園出現。他們以暴力作為發洩情緒的辦法,組成了一個 Symbionese 黨,分布在各州各大學,直到分布在加州的帕克來一組將就讀於該校的報王女兒 Pat 綁票,並以輪姦她的錄影帶公諸於世,以表仇商的政治發洩。消息傳出,轟動美國與世界,後來這 Symbionese 黨的成員被警方偵察下,四處流竄,也不斷傳出錄影帶指稱 Pat 已加入他們的組織,甚至在片中痛數父親的罪行 。後來該組織好幾個匿藏的地點被偵破,警方當場將好幾個黨羽全部射殺,Pat 則被解困。
 
此外,抗爭青年還在校園集合以抗爭來抵制徵兵令,在 Kent 州立大學校園被州警強行攻入,還當場射殺四名青年大學生,也成為舉世新聞。
 

憤青自殺或殺害他人

 
總之,由越戰引伸出來的青年拒絕徵兵令的抗爭,在美國曾搞出了上述諸多厭世行徑(包括集體自殺與個人自殺或殺害他人),是個典型的激情政治運動的表表者。
 
除了美國外,在其他地方都有類似的事件,都與青年激情政治抗爭有關,但都比不上美國的規模。例如日本五十年代戰後政治淒迷時也出現過極端政治暴力組織,以「紅工自殺」式風聞日本國內外,他們不惜斷送生命完成他們的政治使命,一名社會主義黨黨要便在講台上當眾被刺殺身亡。此外英國在六十年代出現了「披頭士」四人音樂團,青年男女趨之若狂,也在英國本土及國外釀成聽音樂騷動的案例。以紐約的騷動為最,結果要動用警察驅離這批瘋狂的歌迷,後來其中一位歌手連儂還在其紐約的居所,以要做愛不要戰爭的名堂公開與日本妻子在床上做愛,把反越戰推向另一個高潮。
 
在台灣自「太陽花運動」出現後,接着不到一年反國教課綱的政治運動再度激發,有學生了斷自己生命以展示抗戰決絕來表態。另,在南非反抗種族隔離政策的抗爭中,也在青年群中釀成連年激烈的政治運動,發生不少的流血事件,也斷送不少生命。
 

英法學者研究青年自殺課題

 
有鑑於激烈政治抗爭經常發生犧牲生命的情況,在政治與社會學也有人作出研究,最著名的有法國社會學創始者達金(Dukheim)與英國的政治思想家霍布斯。前者以研究自殺見稱,他指出人的內心深層隱藏着自殺的念頭,平時無事則不為所動,一旦出現大型政治暴力運動或其他社會動盪,自殺便會形之行動。後者以「社會契約說」行世,他認為人的本質屬野蠻,原始行為自相殘殺是常態,後來為了要終止人人自危的常態,彼此同意定下一個契約,公推一個仲裁者,確保大家遵守契約放棄暴力,這便是「社會契約」,仲裁者便是統治者。美國著名心理分析家著有一書《希望​​》,書中強調希望是人生存下去最大的定心丸,一旦人失去希望或絕望,便會自暴自棄,輕生厭世,暴行什麼都會發生。
 
香港的「憤青」會否演變成厭世的種種行徑,還言之過早,近期出現的自殺頻率有所增長與他們激烈的政治抗爭有無關係,也有待進一步觀察。美國當年治理青年厭世的辦法之一是通過家庭與學校多多關懷青少年的成長,使他們感到人情溫暖,人生有希望,便會理智地成長,港人不妨參考。
 
原文刊於《大馬華人周刊》,獲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Pixabay)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