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14:08:0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近體詩的體裁──近體詩格律概說

五四時期追求文體解放,把詩詞和文言文綑綁一處,要一併打倒。但仔細想想,二者的性質並不相似。

[編按:以下為作者一場關於近體詩格律講座的文字稿,內容主要以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及拗句為主,將分12節發布,以饗讀者。]

承接上文:〈近體詩創作有什麼入門書籍?──近體詩格律概說〉(12-1)

進入正題。舊體詩又稱舊詩,也是五四運動後對中國傳統詩體通稱。所謂新舊,是相對以白話為基調的現代詩而言。廣義的舊體詩可包括辭賦、古風、律絕、詞曲等體裁,狹義則指古體詩(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及近體詩(絕句、律詩和排律)。 

詩詞、文言文性質相異

我曾撰文探討過一個問題:五四時期追求文體解放,把詩詞和文言文捆綁一處,要一併打倒。但仔細想想,二者的性質並不相似。常說文言文即「之乎者也」,有許多虛詞。老一輩甚至認為文言文學得好,不在於掌握多少詞匯,而在於對虛詞的掌握。我是贊成此論的。但在一般詩詞中,很少用到虛詞。先不論古體詩,近體詩和詞的篇幅可謂和香港一樣,寸土寸金,不可能塞「之乎者也」進去。因此,文言文指的是文字的風格,詩詞則講究「遊戲規則」。

用白話文寫詩詞可以嗎?當然可以,很多佛偈就是用白話文寫的。粵語也可以寫詩詞,例如清末才子何淡如就寫過一首七言律詩,請人為他找回一頭丟失的母豬。換言之,詩詞是一種韻文形式,而語言方面,用文言文、白話文、甚至任何一種方言都能寫成。

這裏順便提一下文白夾雜的問題──其實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問題。當你收信後,即使用白話文回覆,大概也會使用「來函謹悉」,而不大會說「你的信件已經收到了」。我認為世界上沒有純粹的白話文,白話文中往往會夾雜一點文言文。而在詩詞的語言中,沒有了「之乎者也」的虛詞,其實就算不上純粹的文言文;我們甚至會發現,即使詩詞的語言以文言文為基調,卻也能包容白話詞語。例如,杜甫〈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個」字就是白話用語。至於金代王重陽、丘處機等歷史人物寫的道教詩詞,更是以白話文為基調,很是「貼地」,方便傳教。

即使詩詞的語言以文言文為基調,卻也能包容白話詞語。(Shutterstock)
 

近體詩與古體詩

近體詩又名今體詩,和古體詩對立,所謂「近」、「今」都是以唐朝為參照點。隋代開始以科舉取士,到唐玄宗繼位後,科舉需要考作詩,而近體格律成熟於盛唐,詩的形式逐漸趨於劃一,對於平仄、對仗和詩篇的字數,都有嚴格規定。這種依照嚴格的規律來寫出的詩,是唐代以前所未有的,所以唐人把這種詩叫做近體詩,即近世才出現的詩體。 

那麼何謂古詩?古詩定義有四層:五四之前的舊詩──也就是古典詩歌,這是最廣的定義。其次是唐代以前的詩歌,還有唐代及以後不合乎近體格律的詩歌,如〈蜀道難〉、〈將進酒〉、〈兵車行〉、〈長恨歌〉等。可見除了時間上的區別,在體式方面也能分辨:不符合近體詩的體式,就是古體詩。此外,未錄入《詩經》、《楚辭》的先秦佚詩,亦即所謂古逸詩,也可稱為古詩。

以下我們比較古體詩和近體詩的體裁。字數方面,古體詩有四言句式,如《詩經》的「關關雎鳩」;有五言句式,如〈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有七言句式,如陳後主〈玉樹後庭花〉「麗宇芳林對高閣」;還有雜言句式,如漢樂府〈東門行〉〈上邪〉。近體詩一般只有五言和七言句式。句數方面,古體詩沒有限制,近體詩最常見的是四句的絕句、八句的律詩;此外還有排律,句數雖不限,但必須是雙數。

押韻方面,古體詩變化多,一般在雙數句的句尾押韻,可以換韻,也可以逐句押韻。以劉邦的〈大風歌〉為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詩每句押韻,長短不一,不但採用楚辭的「兮」字句,而且全篇只有三句,是所謂奇句式的作品。由此可見古體詩的變化多端。至於近體詩皆一韻到底,雙數句必須押韻,首句則可押可不押──但是首句押韻必收平聲,不押韻則收仄聲。此外,近體詩通常在頷聯(三、四句)及頸聯(五、六句)對仗,有嚴格的平仄規律。

兩相比較,古體詩正因其「古」,音律未必和諧精緻,氣象和近體詩也不同。但流衍之下,有人的近體詩寫不好,便自稱寫的其實是古體詩。彷彿古體詩就像個「垃圾桶」,這樣並不可取。

近體詩中,每兩句結成一聯。(Shutterstock)
 

精彩的排律作品較少

接下來我們介紹一下基本的概念。近體詩中,每兩句結成一聯。一聯之中,上句為出句,下句為對句。換言之,絕句兩聯,有兩個出句、兩個對句;律詩四聯,有四個出句、四個對句。句數方面,五律、七律的八句分為四聯:第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腹聯),七、八句叫尾聯;五絕、七絕第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尾聯。對仗於絕句並非必要。律詩還包括排律,排律除首尾兩聯外,中間的聯數可任意增加。寫排律之難在於:一、一韻到底,如果詩作篇幅較長,韻部中淺易的字可能會被用光;二、除首尾兩聯,中間各聯必須對仗。由於掣肘太多,因此精彩的排律作品較少。

在唐朝,科舉考試中考的是排律。這就像在歌唱比賽,參賽者為了表現自己的歌唱技巧,多數不會選擇口水歌。相信大家都看過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主演的《珠光寶氣》(Breakfast at Tiffany’s),那是1962年的電影。我很喜歡她在劇中唱的那首〈月河〉(Moon River)。但是,作曲家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表示,柯德莉.夏萍並非專業歌手,音域不太寬,因此他創作的這首〈月河〉,旋律優美而所需技巧不高。正因如此,普通人也能跟唱,所以〈月河〉大受歡迎。

所以大家不難想像,參加歌唱比賽的選手大概不會選擇〈月河〉──除非將它改編為爵士版、搖滾版,提升技巧。總之,歌唱比賽中聽到的歌曲,可能往往技巧複雜而不太上口、甚至不太悅耳,這就和科舉考排律的道理相近:排律中間那些聯幾乎是機械的對仗,有一定的創作難度;但考官要看的不止是文學美感,還有考生的思路和駕馭語言的能力。

近體詩格律概說 12-2

延伸閱讀:〈近體詩的平仄與基本句式──近體詩格律概說〉(12-3)

陳煒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