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09:02:0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厭世行徑與青年政治抗爭運動

美國著名心理分析家著有一書《希望​​》,書中強調希望是人生存下去最大的定心丸,一旦人失去希望或絕望,便會自暴自棄,輕生厭世,暴行什麼都會發生。
香港大中學生自殺的頻率已然引起教育界與社會的關注,中文大學更因為其學生接連跳樓而設立了特別的心理輔導專責小組,並提醒全校師生關注此事,隨時協助發生狀況的學生,例如曠課太多、默默寡歡、愛孤獨自處、胃口大好大壞等等異常狀況。至於中學生輕生的事,教界也呼籲教育局關心此事,找出輕生的原因,更有人指可能功課太重,壓力太大。總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唯一有共識的是接連發生頻密的自殺率,大家接受不了!
 

民革青

 
本文且試從最近香港各界談論得很多的青少年情緒傾向激動。本來過去長期以來對政治一向表現冷感的,但有人轉而對政治由冷轉熱,甚至熱衷到出現一群參與公民抗命的「佔中」、「雨傘革命」、「魚蛋革命」等連串政治運動,而且激烈到不惜與警察發生暴力衝擊。這是情緒激動的表現。姑且稱之為「民革青」。
 

校革青

 
另一個情緒表現激烈的是在校園因為質疑大學人事聘用不公平,有人忿而衝擊校委會或校董會,由此更進而指現行校監由特首出任的制度不能接受,糾眾進行各種反對的行動,發動全校師生公投,甚至揚言罷課。最初由港大發生,接着蔓延全港八間院校,除公投表決反對校監現行制度外,也以行動狙擊校董會/校委會開會,追趕校董有之,追逐校長也有之,等等激烈行動。這一群大學生矛頭對準大學改革,姑且稱之為「校革青」。
 

本土青

 
還有一個情緒激烈表現在不滿大陸來港的人客多,本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港府也一向鼓勵旅遊業的發展,人客多人氣旺好做生意,對商家來說當是拍手稱快的事。可是我們的青年有人卻感到憤怒了,有人走到廣東道名牌商品去追趕大陸顧客:有人走到上水追趕水客,後來水客轉移辦貨地點,有南下到大埔、沙田,甚至旺角,有的西行到元朗、屯門。但他們走到那裏都會被跟着追趕,甚至青年與水客發生衝突,要出動警察。如此有悖商機的舉止,當然引起商界怨言社會評說。青年總得給自己追趕大陸客一個交代,於是祭出了一個旗幟,自稱是「維護本土」,間中亮出來的旗是港英時代的米字旗,姑且稱之為「本土青」。
 

反國教青

 
更早前還有一個情緒激烈表現在反對國民教育,指此為​​「洗腦」,為了擊退教育局與學校實施國民教育的課程,有群中學生糾眾到各中學小學去示威反對,到反對高潮時,甚至集合好幾萬人到政總集會示威,還有人絕食抗爭。如此集會好幾天,直到政府宣布擱置課程才平息風波,姑且稱之為「反國教青」。
 

怒政青

 
最近參與旺角暴動被警起訴的過程中,其中有涉事的青年更不瞞社會,以此為榮,走去參與新界東立法會補選,被青年大力追棒的候選人最後以66,000票高票落選,儘管60,000多票未必全是青年選票,但從候選人到助選人成群出現的情況來判斷,最少也有一半是青年也不為過。他們不向其他政黨歸隊,堅持以青年選民為依歸,因為他們以敢怒敢做著稱,姑且稱之為「怒政青」。
 
此外還有零零星星的激情行為,都涉及有一批青年已感到憤怒,這裏不贅。接着下去仍會陸續有來​​。因為這種形之於激烈的行動不斷持續下去,而且在媒體大事報導,已然引起社會熱議,更形成政治抗爭。這樣形塑出來的社會風氣,以青年社群為要角,雖是部分青年所推動,對整體青年或多數青年有什麼影響?目前仍未有深入的科學調查研究,仍未有定論。至於近期出現的自殺頻率引起關注,是否受激情青年運動的出現所影響?當然也不會有人對號入座,本文也沒有定論,不過如果援引世界各地類似的青年激情抗爭運動的經驗,往往伴隨抗爭運動而來的,會有各種青年厭世的行徑。其中包括對生命不珍惜,嚴重的會出現遁世,浪跡天涯,甚至輕生等等。以下且列舉一些個案來加以說明。
 
一個值得關注的案例是美國在六、七十年代出現的青年反越戰的抗爭。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