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Apr 11 2025 01:59:2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哪吒2》包場傳播優秀文化

《哪吒2》票房亮眼,包場功不可沒,讓弱勢群體也能欣賞佳作,同時提升文化軟實力。然而,包場爭議仍需關注,如何在公益性和市場真實性間取得平衡是關鍵。

中國動畫電影《哪吒2》憑藉其精湛的動畫技術與深厚的文化內核,不僅在國內創下票房紀錄,更在全球電影市場引發廣泛關注。截至2025年3月,該片已躋身全球票房榜前五名。然而,其票房成功背後,是否該以包場推手的爭議亦隨之浮現。

包場可以是答謝影迷,可以是員工聯誼,也是一種文化傳播及實踐的方法,其核心在於通過集中購票組織特定群體觀影,實現文化普及與社會價值的雙重目標。例如企業以包場為員工福利,學校將其納入德育課程,香港團體與民政署則包場邀請少數族裔家庭觀影。這些舉措不僅讓經濟弱勢群體、學生及文化邊緣群體接觸到優質的文化產品,更將電影中的文化符號轉化為教育工具。此類活動不僅填補了文化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更在社群間構建了情感紐帶,成為社會凝聚力的催化劑。

助塑造國際認同和軟實力

從國家軟實力的視角來看,包場可視為一種文化外交策略,文化吸引力與價值觀感召力是塑造國際認同的關鍵。包場模式可以更精準定位學生、少數族裔及海外群體,將《哪吒2》中融合神話元素與現代精神的文化敘事,轉化為輸出國家形象的載體。海外華人社團組織包場放映,向國際觀眾傳遞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並重的價值觀;而內地社區組織弱勢群體觀影,則通過文化共享強化社會歸屬感。這不僅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能見度,也為構建國家軟實力提供了實踐路徑。

包場活動通常是由企業、學校或社團組織,能夠吸引大量觀眾集中觀看。
 

包場令市場不健康?

然而,包場引發的票房爭議亦不容忽視。批評者指大量包場可能導致票房數據失真,無法真實反映觀眾的自發選擇。企業或學校組織的強制觀影,部分觀眾可能非自願參與而產生「票房水分」,甚至引發市場健康的質疑。大家須客觀審視爭議背後的核心矛盾:包場的文化公益屬性與市場真實性之間的平衡。

政府、企業和民間團體的合作可以有效地將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提升市民進入電影院觀影的動力,促進電影產業的發展。集體觀影不僅能增進團隊成員之間的感情,還能縮小族群及階層之間的文化差距,加強社區內部的聯繫,尤其是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群體,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哪吒2》中的主題,如「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可以激勵人們面對困難時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哪吒2》舉行導演見面會,隨着觀眾對電影的期待和情感連結增強,使他們更願意支持票房。
 

面對一齣如此現象級的優秀電影,筆者忽發奇想:優秀電影如同世界級體育競技或傳統文學音樂一樣,具有超越商業利益的價值。它們不僅是文體或娛樂產品,更是人類重要文化的重要載體,應該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接觸觀賞。

《哪吒2》之於中國電影,便等於世界盃決賽之於足球運動,我們不應只限有能力付費的人觀賞,而是應該普及於世人。筆者建議通過「政府─市場─社會」的協同機制,包場可發展為可持續的「產業+文化」合作範式,推動優秀文化的普惠傳播。文化自信不應局限於票房數字的攀升,而應根植於對文化內涵的深耕與社會價值的兌現。

作者簡介:

許為天博士,現任宏恩基督教學院學校領導發展中心總監,曾任中學教師、校長,大學首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