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載有三個古字,以*、**和***顯示。)



*(ɛt5)
《說文》‧門部‧「*闂」︰「門聲也。从門,曷聲。(乙鎋切)」《廣韻》‧鎋韻‧乙鎋切「*」︰「門扇聲。」「鎋」韻字現在粵音韻母或讀「ɐt」(如「轄」、「瞎」)或讀「at」(如「刮」、「獺」、「刹」)。「乙鎋切」一音當中,除有「*」字外,尚有**、***、呾、劜四字,都並非常用字,難作字音參考之用,因此,讀「*」為「ɐt5」或「at5」都屬合理,而音韻學家郭錫良對「*」字所擬的中古音正是「at」(見《漢字古音手冊》)。「*」字若讀「at5」,則其音變而為「ɛt5」就絕不出奇了,因為「a」往往有變為「ɛ」的。如「嗒」既音「dap5」亦音「dɛp5」;「搲」既音「wa35」亦音「wɛ35」。音「ɛt5」而義為「門扇聲」則正是今日粵語形容門扇發出的「ɛt5 ɛt5聲」之「ɛt5」。
用例方面,至少唐朝文獻已為我們提供了。江藍生、曹廣順編著的《唐五代語言詞典》「*」條︰「象聲詞。開關門扇時的響聲。……韓愈等《征蜀聯句》詩︰『抉門呀拗*。』《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馬門*地開來,放出大軍。』」
磔(dzak5)
粵人逗小孩子笑的其中一種方法是這樣的︰在孩子面前先用雙手把自己的面龐遮起來,然後忽然再把手張開,露出面龐,對着孩子說︰「dzak5!」(音同「責」的陰入[第七聲])。這時孩子通常都會開懷大笑。這個「dzak5」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筆者發現,其實是「張開」的意思。
《廣韻》‧陌韻‧陟格切「磔」︰「張也。開也。」「陟格切」粵音就是「dzak5」。把這個「磔」放在上述情景中,無論是從「音」的角度,還是「義」的角度看,都是說得通的︰本來像兩扇門一樣,把臉「遮擋」的雙手,忽然「張開」了,這不就是「磔」的意思嗎?可見粵語在逗小孩時才用到的「dzak5」一詞,其本字當是「磔」。
做得(dzou22 dɐk5)
當我們的成年人對小孩說「唔做得」的時候,就是警告他不要做他正想做的事──譬如用硬物擲向別人。有些人批評年輕女孩嫁給年紀老邁的男人時,或者會說︰「個阿伯做得渠(佢)阿爺囉!」意思是「那位老人家(論年紀)能做她的爺爺呢!」總之「做得」就是「可以做」,「唔做得」就是「不可以(這樣)做」。原來「做得」也是古語。
廖珣英的《全宋詞語言辭典》「做得」條︰「(2)可做,能做。晁補之《黃鶯兒‧東皋寓居》︰『觀數點茗浮花,一縷香縈炷。怪來人道陶潛,做得羲皇侶。』(1—555)馮取洽《賀新郎‧壽張宜軒》︰『獨占西風搖落候,旋屑黃金點綴。做得個、秋花元帥。』(4—2654)今廣東梅縣話說這詞。」我們當然知道,粵語──至少港式粵語──也說「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