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Mar 30 2025 13:08:4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粵語解密:勒、白鴿

「lak3」我們通常都寫作「嘞」,而且相信大家都會以為這是一個現代粵人才用的方言詞。原來,我們都弄錯了。這個詞在千多年前已經出現在唐代詩人的著作裏,而且只簡單地寫作「勒」。

勒(嘞)(lak3

粵語有一個音「lak3」的語氣助詞,用法與「了」差不多。如「做起lak3」就是「做完了」;「係lak3」就是「對了」;「弊lak3」就是「糟了」;「死lak3!唔記得做功課添」就是「糟糕!連功課也忘記做了」。這個「lak3」,我們通常都寫作「嘞」,而且相信大家都會以為這是一個現代粵人才用的方言詞。原來,我們都弄錯了。這個詞在千多年前已經出現在唐代詩人的著作裏,而且只簡單地寫作「勒」。

唐 王梵志《村頭語戶主》詩︰「候衙空手去,定是搦你勒。」今人張錫厚注云︰「候,原作『後』,音同致訛。候衙指參衙見官。敦煌寫本《搜神記》︰『即將後(候)衙,向我前來。』與此同例。」又云︰「搦你勒︰民間口語,謂捕捉你去。『勒』,語助詞。」觀張氏注可知︰「定是搦你勒」的意思是「一定是要把你捉去了」的意思;而「勒」字既係「語助詞」,且與前面「得」(「合村看我面,此度必須得」)字為韻,則顯然是粵語「嘞」的本字! 

「勒」、「得」同在《廣韻》‧德韻中,中古是同韻字。現在粵音「勒」可讀「lɐk2」,而「得」讀「dɐk5」,同樣是同韻字。不過,「勒」亦可讀「lak2」(見《粵語拼音字表》),由此可見王梵志詩中的「勒」與我們的常用的語氣詞「lak3」基本上是可謂音義相符的──只是聲調由陽入(第九聲)轉為下陰入(第八聲),而這是不出奇的,「褐」(《廣韻》‧曷韻‧胡葛切)、「跌」(《廣韻》‧屑韻‧徒結切;音同「迭」、「耋」同音)、「轍」(薛韻‧直列切)、「涉」(《廣韻》‧葉韻‧時攝切)、「協」(《廣韻》‧怗韻‧胡頰切)等本都當讀陽入,而現在都讀下陰入。然則,我們的語氣詞「lak3」──「勒」(嘞),是唐人語,並且有過千年的歷史了!

(粵語詞彙研究所:起)

白鴿、白鴿轉(bak2 gap3-35、bak2 gap3 dzyn22

鴿子,粵語叫「白鴿」。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的「白鴿」條︰「鴿子︰放白鴿|白鴿蛋|白鴿籠。」

原來這是唐人語。唐 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南海舶,外國船也。每歲至安南、廣州。師子國舶最大……舶發之後,海路必養白鴿為信。舶沒,則鴿雖數千里亦能歸也。」粵語又有「打個白鴿轉」一語,意思是「轉一個小圈」。筆者未見古文獻有「白鴿轉」一詞,卻見到與之同義的「白鴿旋」一詞。唐 王梵志《吾富有錢時》(卷一)︰「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原來「白鴿轉」同樣源自是唐朝人的語言。

福州話同樣傳承了「白鴿」這一唐人語。李如龍、梁玉璋、鄒光椿、陳澤平等編的《福州方言詞典》有「白鴿」條,釋曰︰「鴿子。」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