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會在下月發表新的《財政預算案》,在近數年都錄得近千億財赤下,大家都關注政府如何滅赤,筆者最近在智庫107動力邀請下,跟多位經濟學家及商界會見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就預算案交換意見,希望能集思廣益,為香港的經濟和財政找到出路。
提高財政透明度更有助改革
其實,香港近年的財赤比一般人知道的更為嚴峻,所謂千億財赤,其實未計政府發債後將所得資金當作收入,如不計這些取巧「收入」,真實財赤隨時飈至2000多億甚至近3000億元。
政府粉飾財赤,或許是希望不用令巿民大眾人心惶惶,但其實哪可以瞞得過心水清的財金或評級機構?反過來,政府能夠向香港巿民開誠布公,提高財政透明度,讓大家知道財赤的真正嚴重程度,反更有民意力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筆者會晤許正宇時便直言,一個地方面臨財務挑戰,便不應怕動大手術,歷史上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以及美國總統列根,也是在國家財政告急時大舉進行開源節流,而最近例子則有阿根廷米萊總統的震盪療法,固然要捱一陣子的動盪,但經濟也不用太長時間便出現轉好,香港政府實不應如鴕鳥將頭埋在沙裏,以借債當作收作來粉飾太平,反而令大眾知道事態危急,便有民意支持進行改革。
提升公務員效率更重要
坊間不少建議要削減公務員開支,筆者就指出,其實提升公務員效率更重要。美國剛再當選總統的特朗普,便計劃成立一個名為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的部門,香港也應仿傚,全面檢討現在各政府部門的施政效率,看如何減省人力和相關的薪酬開支,而不是含含糊糊的說預計數年後財政便改善,收支可回復平衡,而完全沒有明確的滅赤方案和路線圖。
最重要是香港出現嚴重財赤,到底是周期性,還是因中美出現爭拗拖累,以及因人口老化等因素令政府支出不斷增加,稅收及賣地等收入停滯不前屬結構性問題?
香港要改善財赤,除了從上述英美和阿根廷的改革例仔作參考,我們的鄰埠澳門也有值得研究之處,過去幾年,澳門雖被新冠重創而且年年派錢,但政府財政卻依然年年保持盈餘,今年9月財政儲備高達6170億澳門元,香港縱然人口是澳門的11倍,財政儲備卻跌破了6000億,而且這還未有扣掉香港政府的欠債,除了澳門有賭業支撐,難道其政府理財沒有值得借鑑地方?
舉債未必全是壞事
香港政府以舉債當收入自然不妥,不過如舉債是用作投資高效益的經濟項目,也未必全是壞事,比如現時有聲音指在政府存在龐大財赤下,要停止明日大嶼(交椅洲填海)和放慢北部都會發展計劃,也要考慮在經濟低迷時進行大型基建,有刺激經濟的好處(香港回歸前遇上經濟危機,也曾推出玫瑰園計劃以刺激經濟),況且近年雖然香港住宅樓價調整,但租金卻升至數年新高,反映住宅需求仍然未能滿足,不能動輒停止造地。
如政府發債,能更清晰的專債專用,比如發銀髮債是用來推動銀髮經濟,基建債是用來支付如發展北部都會區,而不是將集資所得來填財赤,發債便名正言順得多,要發債也具更強理據。
說到發債,也要想辦法壓低利息成本,香港政府近期發行的基建債,反應不算太過理想,當是其利率只有3.5厘,明顯低於美國10年國債的孳息率已升至4.6厘,就算一般香港的定期存款也有3厘多至4厘,令其對香港巿民並不吸引。
相反,現時內地政府發行的10年期甚至更長年期國債,就算息率低於2厘,也能被短時間搶購一空,則香港政府能游說中央政府,內地同胞也可認購香港的基建債,如此就算利調低至2厘多,也不愁銷情,如此便一來可降低發債利息成本,也有利香港政府藉發債來推動香港基建和間接刺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