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資訊爆炸、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方興時代的孩子,與我們孩童年代相比,是幸福多了、營養多了、選擇多了、資訉多了、見識多了、學習多了、挑戰多了、面對的困難也多了。相比上世紀中期的孩子,今天的孩子能從不同的渠道獲取資訊,容易與世界接軌,見識多了,膽識也便提高。
日前有為劏房兒童爭取福利的新聞報道,找到劏房兒童訴說生活的困苦情況,孩子面對鏡頭的從容大方,說話條理清晰,讓人感到他的無奈,感到他對改善生活環境以提升學習效能的渴求。或說在訪問前已有成年人為他作了準備,但孩子的淡定、無懼、從容不迫,不是上世紀50至60年代貧苦孩子會有的風度。
上世紀的困境
50至60年代時的青少年一代,生活環境也極為困苦,寮仔、木屋區多是自行搭建木與升鐵建成簡陋的小房子,沒水、沒電,一家八口一張床是常有的現象。雞寮、石硤尾大火後,政府於50年代興建七層的徙置大廈,單位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煮食的地方便是間前的走廊。每層設有公眾共用的廁所和浴室,環境惡劣,備受垢病。環境稍好的,住的是分租房,由包租公(或包租婆)承租一個單位,板間成幾個房間租出給三房客,三房客一家有多少人都住在同一房間內,單位內有「同屋住」共用的廁所與廚房,很多時會坐在房門的門槧上吃飯,同住的幾戶人家飯後閒聊也多是各坐門槧。
收音機是當時的唯一娛樂,孩子們玩的多是自製的玩具,如鬥豹虎(或稱金絲貓,一種蠅虎科蜘蛛)、做霹啪鎗(用粗幼兩條竹枝製成,幼枝外徑與粗枝內徑相若,在粗枝兩頭塞入濕的小紙團,從一端用幼枝快速壓迫紙團,另一條的紙團便會射出,且發出啪一聲)互射、打波子、拍公仔紙、搲子、跳橡筋繩等。
那時的孩子能上學的不多,多是跟隨師傅學習一門手藝以為成長後謀生之用。能上學的,讀書壓力也不大,家長對學校沒有太多的要求,小學畢業是一般目標,有能力完成中學的便能找到白領工作,能上大學的更是天之驕子。那時的孩子面對困苦、失敗、欺壓、無助……都能堅忍渡過,因有兄弟姊妹的照應、親友鄰居的互助,孩子對生活滿有期待。
21世紀的挑戰
今天的世界,物質豐富、資訊發達、日新月異、瞬息萬變,孩子面對的問題也多樣化:小家庭強化了父母的期望、雙職家庭間有產生矛盾或衝突、過分保護妨礙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獨生子女引致強烈的自我觀而不易接受批評及和失敗、社會轉型使學習變得更趨技術化、大量的數據使篩選出現困難、在線學習及娛樂削弱了人際交往和溝通、網絡遊戲對自我管理能力的衝擊……這些問題,容易引致孩子產生自卑和焦慮,也會出現抑鬱不安。若未能及早得到紓緩,孩子受到情緒困擾,便會產生行為問題,嚴重的會自殘甚或自殺。
要讓孩子愉快地成長,家庭的關懷和支持是重要的,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責任和應有的行為準則,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合理,也要是孩子能力範圍以內的。家長可以分享他們的喜樂和擔憂,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高低起落的時候,一家人更應要互相支援,共同解決問題。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教師作為替代家長,應鼓勵孩子追求個人的夢想,要有超越自我的勇氣及信心,讓孩子追求卓越而能接受不完美的結果。
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成長的經歷也有不同,家庭與學校要通過互信、溝通、協調、互補來幫助孩子,讓他們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成長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