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08:33:1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百年樹人的典範 悼念黃石華吾師

黃老發動學術研究的想法,不是想要「全盤西化」,也不是「唯我獨尊」,而是搭建兩岸研究的平台,讓兩岸緊張對峙的政界有和緩的思想空間。
這個學術網絡的建設意義重大。試想客家族群社區遍及全球各地,單是中國便有十八省有客家族群聚居的社區,此外東南亞各國、歐盟各地、南北美洲、非洲、中東、印度洋群島與太平洋群島等等,都不例外。要個別學者獨立探尋客家社區的踪跡,無可能。有了這個學術網絡後,為學術界提供了極度的方便,也加強了專業研究的信心與能力。
 
舉個實例來說,自從參加了第一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以後,一位法裔學者勞格文便取得這個學術網絡的好處,發動閩粵贛三省十個縣的客家研究資源,進行十縣的宗教信仰研究,出了全套十本書。接着他還在江西省全面展開族譜的收集,短短不過幾年,便蒐集到不下萬本客家族譜。羅香林三十年代在香港大學執教時,收集到不過三百本客家族譜便能根據這些家族在過去五百多年的遷移歷史,寫出了一本客家五次歷史性遷移的軌跡,是不朽之作。但勞格文所得到的學術網絡的好處,單是族譜的搜羅已遠遠超越羅氏。
 
由此可見,黃老所開展的客家學研究,對一個中國族群能在短短二十多年發動不下千名學者,遍及全球,進行學術性的探討,其對族群研究的深遠影響,其與族群的發展日月同輝,實言不為過!
 

台海兩岸統一研究卓有成就

 
其次說到開展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研究的成就,因為涉及中國的統一,也都是中華民族千秋大業的大事​​。黃老能在適當的時間、迫切的地方、迫切的問題,將台海兩岸四地放在國家統一的議題,進行學術研究,而研究的角度由歷史到現狀,結合中國的國情與世界重大國家統一的制度,比對研究。黃老發動學術研究的想法,不是想要「全盤西化」,也不是「唯我獨尊」,而是搭建兩岸研究的平台,讓兩岸四地的學者能有機會為中國統一的議題,連年累月集合在一起,進行探討,希望從中取得一個可行又顧及國運發展的學術界的想法,讓兩岸緊張對峙的政界有和緩的思想空間。這個研究中心首由香港中文大學當時的校長金耀基教授向黃老倡議,黃老發動香港崇正總會贊助頭三年的研究與出版的所有經費,之後結合其他大學對口的研究機構持續工作。在頭三年裏,大小研討會不下十個,出版三十多部研究報告與專著,參與的學者主要是兩岸與香港三地,多達不下五百人,都是有代表性的學者,盛況空前,也非同類的研究機構所能比。更值得一提的是,當今負責兩岸關係事務的研究負責人都曾參與過頭三年的學術會議。
 
中國統一的議題,在當今全球化盛行,而中國也全程跟進全球化的國際環境下,再加上大國零和遊戲博弈對峙下,外來干預中國內政的形勢勢所難免。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與國運興旺息息相關,今後數百年中國行將面對到的統一議題,勢將與時俱進,黃老在這議題所開創的研究也會永垂不朽。
 

傳統社團現代化先行者

 
最後還值得寫上一筆的是黃老對傳統社團的現代化也是先行者。嶺南大學因為他在這方面的建樹而頒給他博士榮銜。金耀基教授更撰文介紹黃老將傳統社團現代化的意義重大,指的是一般傳統社團除同宗同鄉聯誼外,不會像黃老那樣發動香港客家社團的香港崇​​正總會進行客家族群的學術研究,也因此揭示了不少極具科學研究族群的客觀論證。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為了進行全球化的客家溝通平台,以交流各地落地生根的現實經驗,互勉共勵。黃老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便倡組了第一屆全球客家懇親大會,以後每兩年持續召開,成功將遍佈全球七十多國的客家社團輪流在各地齊聚一堂,除關心祖國也關心族人福祉,使到傳統社團建立全球互聯網絡,這比現在盛行的媒體互聯網早了大半個世紀,可見黃老的真知灼見,真是名副其實的與其開創的社會事業奠下​​了百年身後的「千年樹人」的根基!
 
原文刊於《大馬華人周刊》第168期,獲授權發表。
 
(封面:網上圖片)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