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兩成長者過去一年曾跌倒  澳荷醫院教長者柔道防跌

24年10月,90高齡的日本上皇后美智子在東京住所跌倒,緊急送院後證實右大腿骨骨折。同月79歲巴西總統盧拉家居意外致頭部枕骨受傷,出院後如常工作,到12月因頭痛證實顱內出血需接受手術。中大醫學院何善衡老年醫學教授郭志銳教授指長者跌倒很常見,香港每10名長者約兩人於過去12個月內曾跌倒。

「其實人可以用兩條腿走路,已經是一個奇蹟!」郭志銳教授指其他動物都是用四條腿跑步的,只有人類這麼厲害,光用兩個點就可平衡身體及快速移動,難度好高。所以小朋友學步時經常都會跌倒,因為幼童的大腦平衡系統和肌肉尚未發育完善,四肢與大腦協調有待進步。

青壯年身手最敏捷,因為這個階段人類肌肉力量及爆發力均處於高峰期,加上運動經驗累積,學會避重就輕,玩滾軸溜冰、滑板甚至跑酷也可駕馭自如。但是50+後,身體機能逐步出現退化,可能會「返老還童」,像小朋友那樣容易失平衡及跌倒,不過小朋友初生之犢不畏虎,跌倒了拍拍屁股又像個沒事人一樣又笑又叫,可是年長者就難免傷及骨骼甚至頭部了。

巴西總統盧拉(右二)於2024年10月跌傷頭部枕骨位置,12月感到頭痛難耐,入院證實顱內出血。(巴西總統辦公室)
 

79歲總統在家跌倒  出事機率高達42%的年齡層

郭志銳說:「我們做了很多研究,發現香港60歲以上人士,平均每10人中有2人曾經在過去12個月之內跌倒。」

翻查資料,Frontiers科學期刊2023年9月曾發表數據指,全球60歲以上人士跌倒機率約20%,與香港數字相若;全球65歲以上人士跌倒機率增至28%至35%,70歲或以上人士再增至32%至42%。政府機構通常稱之為家居意外,郭志銳在老人科做了幾十年,他認為這些「意外」背後其實並不意外,家居環境已經比街外安全很多,在家中跌倒幾乎可以肯定是由於身體狀況變差。

巴西總統盧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24年10月中因為跌傷頭部枕骨位置而送院檢查,郭志銳表示,雖然不清楚盧拉總統的情況,但是長者跌倒的風險基本上可以從頭數到腳,例如:

大腦中樞神經需要雙眼及雙腳回饋的訊息來維持平衡,1.如果眼睛看得不清楚,搭乘自動電梯時隨時可能看不清楚深度而跌倒;2.如果雙腳感覺遲鈍了,可能會導致回饋的訊息錯誤而跌倒;3.就算雙腳傳送的訊息沒有問題,但如果大腦退化無力解讀,一樣出事;4.相反,大腦有能力解讀,而肌少症令雙腳肌肉不聽話,最終結果也難逃一跌。

如果你背部壓住神經線,或者因為患有二型糖尿病而影響雙腳神經線,有機會令雙足麻痺,或者如同站在棉花上,感覺虛浮而不真實,跌倒受傷的機會率也會較高。

老人科病者通常都有多種長期病,每天吃五、六種藥物很普遍,血壓藥、安眠藥可影響平衡力,普通如感冒藥也要小心。(Shutterstock

論盡時莫抹窗  藥物妨礙判斷力

爬高爬低清潔是家庭主婦的日常,但間中會見到有抹窗而從高處墜下的意外,郭志銳提醒市民:「如果你感覺自己最近論盡了,可提前預判危險,做風險管理,叫老公幫手抹窗,自己就可避免跌倒。」

除了機能退化,藥物影響也是跌倒的潛在風險,「老人家多數有長期病,需要定期吃五、六種或以上藥物者大有人在。很多藥物都有副作用,例如血壓藥,當你剛巧在血壓較低時服藥,血壓可能會降得太低,令人暈眩。我不是說不應該吃血壓藥,但是長期服血壓藥者要留意,有時候坐着的時候血壓是正常的,但猛一站起來,血壓就會插水,這是藥物影響其中一部分。」

普通藥物如感冒藥也可能會出事,因為抗組織胺( Antihistamine)可能令你犯困,行動有點慢,有些老人家很敏感,吃了可能見暈甚至昏睡。晚上要吃安眠藥者,也要留神,藥物會令你肌肉鬆弛,晚上去廁所時,燈光昏暗加睡眼惺忪可能會絆倒。

日本上皇后美智子( 左二)於2024年10月期90歲生日前,在家中跌倒大腿骨折。圖示2019年退位的明仁及美智子出席公開活動。( Wikimedia Commons)
 

女性易骨疏  90歲美智子一摔大腿骨折

郭志銳提出,有時候年紀大了,腰痠背痛,關節又歪,甚至走路不太穩定,但如果大腦有安全意識,能協調身體的話,未必一定會跌倒。但如果體弱,又有血壓問題,就容易引起暈眩。

10月初,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共同網等報道,日本上皇后美智子也曾在仙洞御所府邸中跌倒感痛楚,緊急送院檢查後確診右大腿骨上部骨折,馬上留醫,第二天上午立即動手術。郭志銳指女士出現骨質疏鬆的比例較男士高。翻查台灣研究數據,50歲以上女性每3人約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

很多人以為跌倒後只要臥床休息數天,就會沒事,為什麼盧拉總統跌倒個多月後情況又忽然痛楚加劇要送院開刀?對此,郭志銳解釋:「撞傷微絲血管或者靜脈血管,瘀血是慢慢滲出來的,不會像動脈一樣激烈。」盧拉總統的個案正是撞傷微絲血管,瘀血積聚幾個星期後血量增多,但始終困在頭骨下面沒有出路,於是壓住大腦神經,觸發嚴重頭痛警示,然後送院清除瘀血。

撞傷頭部靜脈或微絲血管  可能月餘始頭痛  

郭志銳說,只要長者跌倒後可以自己重新站起來,就不算太差。大部分跌傷個案都是輕微損傷,約有一成左右屬於嚴重個案,要動手術。最常見的受傷位置包括:

一、手腕骨折   向前跌倒時,首當其衝就是手腕骨折,很常有,通常打石膏可慢慢康復,有時可能要開刀。

二、髖骨骨折  「年紀大,跌倒時手部反應慢了,來不及救自己,就會扭傷腳,也很容易摔致髖骨骨折,因為我們全身的力量都被壓在這個位置。這情況通常要開刀,開完刀之後,十個只有一個可以正常走,有很多人因此要拿拐杖,甚至要進老人院。有十個百分比的傷者會在數月內去世,比率算是很嚴重。」

三、頭部受傷   不過最大的問題就是撞傷頭,如果撞到動脈大出血,數小時內就會昏迷。如果長時間將腦袋壓得太厲害,也可能有後遺症。

四、脊骨骨折   包括尾龍骨跌傷,都會痛上一、兩個月,「後遺症就是背脊愈來愈曲,導致你走路更不穩定,有些人甚至會嚴重到抖不到氣。」

五、頸骨骨折或骨裂   更嚴重的情形是頸椎骨折或骨裂,家人下意識可能想將你搬到沙發上,讓你覺得舒服一點,但因為普通人沒有足夠常識去判斷,最好盡量讓傷者躺平,讓他躺得舒服一點就夠了,盡量不要移動頸部,打999後待專業救護人員上門時,會用工具幫傷者幫傷者承托住頸部。

長者如跌倒撞傷頭部,可大可小,家人最好不要大幅度搬動傷者,以免頸部傷上加傷。( Wikimedia Commons)

一成長者跌倒致殘  部分提早離世

郭志銳在英國受訓時,見過有位身形略胖的病人,在浴缸起來時不慎絆倒,跌回浴缸上,不能起來,由於他是獨居者,直到三天後有人上門,才能開展營救。「幸好他倒在浴缸中,有新鮮水源,又有中央暖氣,才能保住一命,不過香港地少人多,較少出現上述場景。」

但本身中過風、或有傷殘、雙腳乏力的老人家,有可能一跌倒就起不了身,並且愈跌愈差,住院數個月後就過身。這類長者如果不住院舍而是獨居的話,風險更高,因為根據實際經驗,長者多夜尿,卻少有隨身配戴平安鐘或手機,半夜不慎在洗手間跌倒的話,可能要等到第二天有人來送飯時才發現,郭志銳說,「以不自然的姿勢躺在地上,時間太長,除了要與大小二便為伍,很不舒服,更有可能缺水、缺食物,甚至由於大量肌肉壓住神經線受損,或者腎臟感染、失血,構成生命危險。隆冬臘月溫度低,衣衫單薄者更有可能被冷死。」

不過無論幾多歲,都不會有人預料自己會跌倒,不會有預防的心,郭志銳說這是人之常情,而這些所謂意外就是這樣發生了。

教練正在透過柔道訓練,讓年長者學習在軟墊上練習跌倒,訓練身體的反應能力,消除恐懼心理。(荷蘭Beuningen市政府
 

澳荷醫院教長者柔道   減少跌倒受傷程度

無線電視4日報道澳洲有醫療部門推行長者柔道技術訓練試驗計劃,希望管理長者跌倒風險,尤其是讓曾經跌倒的年長病人,致力減少他們日後跌倒引致嚴重受傷的機會率。學員在墨爾本一所醫院內,在導師的協助下慢慢躺下,在軟墊上反覆練習跌倒時的正確反應動作,用雙手按地,避免撞傷頭部。

2021年也有華文媒體報道荷蘭有物理治療師運用柔道技巧,教長者學習跌倒,降低跌倒撞擊對於髖骨骨折的嚴重傷害。即使患有骨質疏鬆的長者,也可接受訓練。

翻查資料,有數據指出人跌倒到實際撞擊地面約需0.9秒時間,身體正常可在0.1秒察覺到失去平衡,用餘下的0.8秒自我保護反應,例如柔道安全跌倒課程所教的技巧:

  1. 放鬆並彎曲身體
  2. 保護頭部
  3. 盡可能將衝擊力分散到較大的身體區域
  4. 以較安全的方式落地,減少跌倒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反覆練習可讓長者的身體掌握跌倒的技巧,心理上漸漸克服跌倒的恐懼,加快反應時間,跌倒時不致太恐慌,或傷得太嚴重;更希望藉此避免他們因為怕跌而長期宅在家減少活動。

教授:要接受自己會跌倒

郭志銳說,「65+長者要自我心理調節,你要接受一件事情,就是你可能會跌倒的,你跌倒過一次,其實你再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加,所以必須要有安全意識。」其實世界跑步冠軍也會老,但有些人可能不認老,也可能未必知道自己身體已經老化,逞強才會跌倒。

長者跌倒包含許多方面的因素,郭志銳強調不要將之視作意外。「政府現在發展地區康健中心做得好好,我想鼓勵大家去那裏做一些評估,由專人告訴你適當多做哪種運動。有時不一定需要健身儀器,一條運動橡筋已經可以練習肌肉能力。」

郭志銳教授指出,每個人都會老,要接受自己會跌倒,培養自己有安全意識,才可以好好地老。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