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育及旅遊局11月26日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涵蓋四個發展方向,並制定六大原則,提出71項措施,以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核心目標。局方表示將聯同重要策略夥伴,包括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演藝學院,以及各大中小藝團,並帶動商界和其他界別的參與,攜手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發展。
楊潤雄:加強影響力並提升市民幸福感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表示,《藍圖》為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長遠發展訂下清晰願景、原則與發展方向,在加強香港的文化影響力同時,提升普羅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建立多樣性的文化氛圍。他又表示,希望透過71項措施,輔助不同界別平衡地發展,亦會適時優化《藍圖》的措施。
《藍圖》形容香港是一個「一本多元」的文化環境,擁有具備國際視野的中華文化,將來會繼續發揮以中華文化為本,糅合西方文化的特色,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推進產業發展,豐富市民精神文化需要,同時說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
當中有四大策略,包括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加強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及海外藝術文化機構的關係、善用科技,以及培育人才。四大策略下有六大原則,政府將依據這些原則制訂政策措施和推展工作,包括(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二)一本多元、海納百川;(三)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四)以人為本、長遠投資;(五)市場化發展、文體旅融合;以及(六)全方位推動、全社會參與。
完善博物館體系 推廣嶺南文化特色
《藍圖》涵蓋四個發展方向,包括:(一)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二)發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產業;(三)建立國際平台,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和(四)完善文藝創意產業生態圈。四個發展方向下共有71項措施。
在弘揚中華文化方面,局方表示會完善博物館體系,同時成為旅遊熱點,吸引旅客帶動經濟、推廣嶺南文化特色推動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並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以及培養熟悉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人才,配合愛國主義教育。
在發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產業方面,局方表示會打造香港成為創意之都、流行文化之都,明年起將會在政府辦公室及設施大樓,展示本地藝術家及設計師的作品,同時鼓勵官方法定機構和私人企業仿效。同時提升硬件數量和素質,並增進文化氛圍,拓展觀眾參與。
《藍圖》稱會研究放寬不同場地的限制,提供更多表演和展覽場地,例如容許戲院用作現場表演、工廈改建為小型劇場和「黑盒劇場」。不過未有提及研究方向是否對消防要求拆牆鬆綁。
在建立國際平台促進中外交流方面,《藍圖》提出利用香港國際化的策展和創作技巧,推廣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香港獨特文化,以及吸引內地及海外藝團及藝術工作者與香港進行文化交流。
全面檢討資助藝團制度 不排除有藝團須「畢業」
在完善產業生態圈方面,《藍圖》提出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之風,建設香港文藝創意產業鏈、完善文創人才庫的生態鏈,開拓多元發展階梯,培訓本地人才,同時匯聚海內外人才、增強市場力量,讓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界與商界建立互惠互利的關係、扶植產業開拓內地和國際市場,以及加強硬件配套。
當局又提到會全面檢討資助藝團制度,楊潤雄表示,檢討不代表現有機制存在很大問題,但機制存在已久,希望檢視其成效,亦不排除調整政府現有對九大藝團有固定資助的做法,或引入更多固定資助的藝團,或有藝團需要「畢業離開」。楊潤雄強調不會只考慮單一因素,不會因為特定元素就必定獲得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則表示,希望引入完善評核及進出機制,表現優秀的藝團可以獲得資助,同時有賞罰分明的制度,持續表現不達標的藝團,可能被削減資助。他強調,檢討的初心是推動業界,包括大、中、小型藝團多元發展,並非個別規模的藝團就會有優勢。
預期2034年產值達至2000億元
楊潤雄表示,其中36項措施已經展開,而其餘措施均會於2025年起陸續推行。「我們期望在10年後,即2034年,文化藝術和創意產業的增加價值會達至2000億元,就業人數增加至26萬4000人。」增加價值上升779億元,就業人數平均每年上升4300人。
趙雨樂:以產業為導向 不忘以人為本
人文學科學者趙雨樂博士在灼見名家專欄撰文表示,雖然《藍圖》以產業為導向,但當局在追求經濟價值之餘,亦貫徹了以人為本的宗旨。「畢竟,文化藝術的使命就是服務人們美好幸福的精神生活。」
他形容,《藍圖》的由來,一方面出於政府因應時代環境轉變,就文藝創意產業發展政策所作出的相應舉措,另方面也是當局針對國家文藝發展大計,而作出必須的回應。國家的《十四五規劃綱要》給予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寄望香港善用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定位,結合本身文化特色與優勢,進一步提供具國際傳播力的平台,並在交流中帶動中華文化的創新。
延伸閱讀:〈以人為本 利惠天下 : 談《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