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主張在家教學?

當筆者每逢在新聞看見一些家長成功把孩子送到心儀的小一名校時喜極而泣,並說這是孩子人生成功的關鍵,我都不禁暗笑,如果世界是這樣簡單便好了。

在溫哥華、多倫多、倫敦或悉尼等熱門移民城市,在這些地方生活過的香港人,都不難發現華人和韓國人對子女的學習要求遠高於本地一般白人,他們會花許多的資源,例如搬到最好的校區、僱用補習和音樂老師,千方百計協助子女能進入一流的大學。其實,這些海外移民只是把在原居地的習慣應用到移居的地方,香港和內地的父母,只要能力所及,有誰不這樣做呢?說穿了,當地一般白人家庭選擇放任教學,不讀私校、不聘請補習老師、不學樂器,美其名快樂學習,實不能也,非不為也。

天大既天真的誤會

正因為華人和韓國人(或其他移民)投入教育的資源遠遠高於一般白人家庭,以致當地人在大學公開試的成績大大跑輸,入學率遠遠落後東亞族裔,支持取消公開試的聲音此起彼落。如今,加拿大普遍省份已沒有大學的公開考試,沒有了一個公認的入學標準自然引發許多問題,而筆者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公立學校的教師對於學生在公開試的成績(即大學入學率)不再問責。不需考公開試,即沒需要一個統一的課程,不單學生可以「放任自由」的學習,教師也可以放任自由地教學,喜愛教什麼便教什麼,結果是來自不同學校、甚至是同校但不同班別的學生水平可以相差很遠,但基於分數完全來自校本,某校某班獲取A級的學生,縱使拿到入大學的門票,但最終因水平不足,而早早在大學一年級便被踢出校。總而言之,許多香港人以為移民到英語世界國家可以讓孩子享受高水平的免費教育,孩子們又可無壓力地被激發創意,那可以說是天大既天真的誤會。如果父母們真的跟當地一般白人一樣放手讓子女自由學習,恐怕結果是荒廢學業,正如一般的當地人的家庭,子女變成既沒有紀律、又沒創意、對自己完全沒要求,而只懂發白日夢的一群人。

作者表示,由於入學成績都是依據校本課程而定,難免有在中學成績好的學生,入到名校不習慣學習生活而離開。(Shutterstock)
作者表示,由於入學成績都是依據校本課程而定,難免有在中學成績好的學生,入到名校不習慣學習生活而離開。(Shutterstock)

當然,如果有小心留意筆者用詞的人,對子女教育採取放任自由態度的,是「一般」白人家庭而已。筆者認識的美國東岸精英,不少對子女的教育投入大量金錢,小孩們在小學或中學就被送到寄宿學校,一年學費三五七萬美元是等閒事,反正朋友跟筆者說,一年的學費就是推一輛平治落海一般,是哪一個型號就看學校的排名。不過,別以為花錢就能解決問題,一些朋友跟筆者埋怨,花了海量的金錢送了子女到常春藤大學,最後卻成為左膠,毫無生產力而成為啃老族。因此,當筆者每逢在新聞看見一些家長成功把孩子送到心儀的小一名校時喜極而泣,並說這是孩子人生成功的關鍵,我都不禁暗笑,如果世界是這樣簡單便好了。

名校犧牲學生學習機會?

不知父母們有沒有想過,花費大量金錢精力教好了孩子,送他們進入名校,若孩子成績優異,究竟是閣下還是學校的功勞呢?筆者不會否認,名校為學生提供了優良的品牌,這品牌會給他們一些自信,大企業的人事部也會優先考慮僱用這一批人,而大部分同學們來自富裕和背景強勁的家庭,人際網絡可以說是最大的增值。然而,筆者非常質疑在知識和獨立思考能力上,名校能對學生們帶來多少增值,甚至名校對學生(和他們父母)一些嚴謹的要求,其目的只為提升自家的品牌,學生只是被利用作推銷而已,學生並沒在過程獲益,而且那些並非名列前茅的學生,沒有什麼利用價值而往往被忽略,令他們產生不少的挫敗感。其實,要應酬名校繁瑣的要求時,究竟犧牲了多少學生真正學習的機會?最後,有多少學生只是成為了只懂執行而從來不問究竟的人?當然,有些父母從來只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話而不鼓勵他們為自己思考,則是後話。

大衛.佛利民早對西方主流教育制度不耐煩,而提倡在家教育。(Wikimedia Commons)
大衛.佛利民早對西方主流教育制度不耐煩,而提倡在家教育。(Wikimedia Commons)

說了一大堆西方公立和著名私校的壞話,究竟想帶出什麼訊息呢?筆者想帶出的,是認識一些西方人士,其中一位著名人士是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自由經濟學派的米爾頓.佛利民,他的兒子大衛.佛利民(他也是著名的物理學與經濟學家),早對西方主流教育制度不耐煩,而提倡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以下網址參考他的見解(https://fee.org/articles/one-prominent-libertarian-explains-why-unschooling-is-the-best-way-to-educate-kids/)。不知是可惜還是可幸,在家教育只在美加澳等國家被容許,這也許解釋了,為何一些國家的創意總與別不同。最後,如果要筆者說出一位接受在家教育的著名人士,她叫伊利沙伯二世,是否成功例子,看來是見仁見智了。

王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