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08:53:0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中英結合百年全球全面夥伴關係是歷史大事

今次習近平訪英成功簽下了再一次歷史性的聯合聲明。聲明中,中英同意結為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其難能可貴之處很值得在此大書特書。

中國與英國的三次歷史大事

 
中英關係在過去近兩百年的歷史曾有過三次大事件。第一次是鴉片戰爭結束後中英簽下了《南京條約》。這次事件對清廷來說,很負面的是「割地求和」,但對國際來說也有其正面的意義,你便是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不但讓外國人來中國經商,也讓英國等歐美國家把大批中國人帶去外國。這是中國人移居海外發展的最大的一批,可說是史無前例,也因為這批華僑觸發了中國反封建的國民革命,對中國之後的開放影響至深且遠;英國在這件事件的角色雖說不上什麼居功,但卻有「催生婆」的作用。
 
第二次是1984年中英為香港主權回歸展開了外交談判,經過了長達十多年的交涉,終於寫下了又一次重大歷史事件的《中英聯合聲明》,其重大歷史意義是中英成功以外交談判由英國交回香港主權給中國。同時還創造了殖民地歷史未有過的「一國兩制」,把原有英國治港的制度保留不變50年。這是中英共同締造的歷史,其正面意義對信奉共產主義的中國來說,能包容資本主義作良性競爭的示範作用,這是自冷戰以來為意識形態搞到水火不相容的情況,可說空前未有,也難怪英女皇要在習近平面前高贊鄧小平的政治智慧,女皇是有見於香港97後仍能維持安定繁榮而發出的贊賞。
 
第三次是今次習近平訪英成功簽下了再一次歷史性的聯合聲明。聲明中,中英同意結為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其難能可貴之處很值得在此大書特書。
 

結為「全球戰略夥伴關係」

 
第一個可貴之處是英國有膽識毅然而決然和中國結為「百年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而且是在美國高調對中國進行自冷戰後再次展開「圍堵政策」(Containment Policy)的時刻。以美英長期展現至親的「政治血緣」關係,英國這麼做,要不是力諫美國收手,便是有意在對華政策和美國分道揚鑣。
 
英國這一出手可真是又一次的國際歷史大事件。因為在美國獨霸的世界格局中,只要被美國鎖定加以「圍堵」的國家,美國便不容許有任何國家去破壞其圍堵圈圈,否則便會用上兩大報復戰略手段。一是用內部顛覆手段,栽培親美勢力,推翻不聽美國指揮的政權。二是從鄰國下手,使這個國家四面受敵,無法對反圍堵有所作為。
 
英國一向親近美國,當然也熟悉美國用這兩個辦法去對付不合作的國家。可見英國也不是省油的燈,一來英國沒內顧之憂,美國無法在英內部搞政變,二來英國長期在歐洲大陸搞「勢力均衡」,沒一個勢力能分身去搞英國。美國也就無從在英國周邊策反了。由此可見,中國交上英國這個全球全面戰略夥伴,最大的戰略優勢便是突破被美國圍堵的戰略。
 

中英經貿合作取得更大成就

 
第二個可貴之處是中英一旦下定決心開展經貿、投資、金融、工業合作,肯定也會是歷史的新章,直接可見到的好處是中國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去結合英國這個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中英本身便可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打造更大的經濟成就,即使美國想拖慢中國經濟增長以阻難中國崛起,但有了英國的市場及其金融和高科技研發的能力,中國便可借英國的全球英聯邦國家的市場網絡,和借重英國的科研成就突破美國對中國的經濟阻難。一個鮮為人道的科研成就,英國長期超越美國是不爭的事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十大科研產品有六個是英國首創。最先進的飛機噴射引擎和基因改造工程便是兩大發明。近代最偉大的兩大科學家牛頓與達爾文是英國栽培出來的,被視為經濟理論泰斗的阿當 ‧ 斯密、李嘉圖、馬克思、凱恩斯等也都是英國經濟土壤培養的。現在第一次結合中英經濟合作,用英國開發人力資源的心得去開發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不但不怕美國的經濟阻難,甚至還可把美國不當一回事呢!
 

英國成為中國入歐盟的「敲門磚」

 
第三個可貴之處是英國在歐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算英國不全身投入歐盟,也都無礙於其對歐盟的話事權。中國過去20年來,不斷尋求打入歐盟市場,連中國是否為一個「市場經濟」也可糾纏好幾年,現在有英國作為中國經濟夥伴,大可通過英國的關係搞好與歐盟的經貿投資等關係。只要中國在歐盟通行無阻,以中國在亞洲享有經濟龍頭的身份去結合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歐亞兩大市場合作勢將成為世界有史以來的大事。由此可見,英國成為中國進入歐盟的「敲門磚」,功不可沒。這又是中英聯手打通歐亞通聯經脈的另一個歷史創舉。
 
由上三大難能可貴的歷史創舉,可見習近平訪英之成就是繼過去兩大歷史事件的第三大。而且還將會改變世界權力結構的創舉,此舉將使到美國獨霸全球的勢力,不必開一槍便可消失於無形。英國有此決心也是靠其自己的覺醒,十九世紀時英國不也是獨霸全球嗎?其隕落的慘痛經驗借其與中國結交百年全球戰略夥伴的合作過程,協同中國打造一個「大同世界」、無霸權的世界。這才是中英夥伴關係的最大意義!
 
原文刊於《大馬華人周刊》第165期,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亞新社)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