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18:23:2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東盟經濟共同體 可謹慎樂觀

撇開政治與社會的難題,單從經濟去考慮,東盟共同體並非空中樓閣。眾多原材料經工業化後,都有能力造成終端的商品,在區域內市場流通……
 

成員國差別大

 
除了被本身的地緣政治戰略價值拖累之外,東盟自許為經濟組織所受到的阻力,還包括許多因素,重大的有地理的、宗教的、語言文化的、人種的、發展的等等。
 
地理除中南半島自成一塊外,兩個海洋成員國印尼與菲律賓不但是島國,而且印尼多達12,000島,菲也有7,000多島嶼。地理條件如此分歧,要搞經濟發展全球沒可被援用的經濟模式,非得靠自己開發不可,但東盟的學術研究仍沒先進到有這開創經濟模式的能力。
 
宗教因素以回教人口最多。馬來西亞國教是回教;印尼有九成人口屬回教;泰南五省佛教與回教不和;菲南有400多萬回教信眾,與菲主流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不和。這些也是經濟社會合作的阻力。
 
語言分歧則有泰語、菲語、馬來語/印尼語、越南、緬甸與老撾又各是另一種。這情況導致東盟開會得用英文才能溝通。但政治精英可用英文,成員國人民之間溝通卻大有問題,難以通商。人種的複雜更是匪夷所思,每個國家都有少數民族引致社會分裂的問題。
 
在一國之內要經濟統一已有難度,更何況要建立東盟的經濟共同體。
 

歐盟啟發建立東盟互貿

 
以上都是待解困的難點。撇開政治與社會的難題,單從經濟去考慮,東盟共同體也並非空中樓閣。最低限度歐洲從共同市場發展到歐盟共同體,也早已為東盟加添了信心。過去40多年,也的確在經濟領域上從歐洲共同市場得到不少啟發,像開發成員國之間的互貿市場,便有所改善。原本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只佔總貿易額不過兩成,原因是殖民地的經濟結構以對外輸出原料為主,本國缺乏工業化,用不上這些工業原料,只有出口。
 
現在東盟的工業發展對某些區內出產的原材料已有能力作工業加工,像木材、橡膠、棕油、咖啡、茶葉、石油等眾多原材料,經工業化後都有能力造成終端的商品,在區域內市場流通。橡膠輪胎與鞋子、咖啡與茶飲品、棕油經下游工業發展後,已達到先進國家的工業水平,不但大大增加了東盟成員國對內市場的貿易額,同時也在國際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成員國工業發展迅速

 
工業發展在前20年,還未能做到分工與多元化,經過了最近20年的工業發展,已大大減少同類工業的自我競爭。
 
例如汽車製造業與棕油工業都讓馬來西亞一枝獨秀,即使印尼也出產大量棕油,但也以原油出售給馬工廠。新加坡裕廊工業區是最早的區內工業發展,後來面對勞工短缺,無法負荷勞工密集的工業,於是想到在印尼與馬來西亞建立三國合作的工業區,名為「成長三角」,將初級工業轉移到巴丹島與柔佛兩個工業區,由印尼與馬來西亞提供廠房與勞工,新加坡籌組。這個工業合作模式已成功讓新加坡走向高級工業,同時又可將自己成功的初級工業走向區內周邊溢出。這個模式已向東盟其他國家輻射,像湄公河三角洲與北加里曼丹,既可以工業作串聯,營造工業共同體,便可有基礎。
 

對話國家支持東盟共同體

 
除了市場與工業共同體的發展外,東盟朝向投資市場共同體的發展,也在規劃中。今屆的東盟10+6峰會便宣布將東盟6.8億人口的投資市場整合起來,成為世界第四大的、超過兩萬億美元的投資市場。參與峰會的中國高調表態,支持這個宏願。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會上指出:東盟和中國的雙向投資累積超過1,500億美元,東盟加中國在今年頭10個月的貿易額已達3,792億美元,此後中國將努力打造與東盟的「全面經濟合作框架」,以協助東盟透過互聯網總體規劃,以縮減彼此間的發展距離。
 
除了​​中國外,美、日、澳、紐、印度、俄國、韓國等也都對東盟發展表示支持。這一來,有外國資金、技術、市場、管理、教育等的參與,也將是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有利發展條件。
 
在此值得港商留意的是,中國啟動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在東盟的基礎建設將有很大商機,單是交通的公路、鐵路、海港建設,便非常可觀。東盟政府與商界、金融界等,一向與香港關係密切,也信賴港商。為自己為本區,香港都不要錯過搭上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列車。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圖片:東盟官方網頁)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