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了的就不是秘密,秘密是不能公開的。有些事情值得作為秘密,有些事情是否秘密根本無關痛癢,可能是因為我們誤會了事情的重要性,因而視平常不過的事情為秘密。
名校secrets投訴多於欣賞 師生溝通成障礙
如果真有秘密,我們會選擇藏在心中,讓它永遠成為秘密。秘密如此,方算是成功的秘密。多虧一些社群服務網絡,令到秘密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測。
近年來,社交媒體Facebook(FB)與Instagram(IG)鬥得你死我活,難分難解。FB成立於2004年,IG成立於2010年,IG算是社群服務網絡的後起之秀,FB與IG屬同一公司,但年輕就是優勢,IG更能吸引年輕人使用。
據美國的調查報告指出,年輕人大多改用IG或Twitter,FB慢慢變為老人家的專利。因為年長一輩都用FB分享生活瑣事,年輕人為了保彰自己的私隱,自必另起爐灶,另覓園地。在FB和IG裏,都有一個分享秘密的功能,用戶隱姓埋名,以匿名的方式徹底地說出心中的感受,何其紓壓,何其偉大!
如果秘密是向傾慕的人表白,說出心底話,免去尷尬,多麼的好!只是被表白的人很有可能根本不知道你是誰,於是一切都只是徒勞無功,空餘遺恨。對於老師來說,與之有涉便是所謂的「名校secrets」功能。其實,網上的秘密由於是秘密,誰人發表無從得知,故事是真是假也就無從稽查。但這都不重要,反而是什麼內容適合放在「secrets」裏發表,才是重中之重。
以我所屬的大學為例,打開FB secrets一看,肯定是設訴多於讚美。從前,韓愈說:「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荊潭唱和詩序〉)讚美自是難以啟齒,一般作品大多是投訴學校和老師的。稱讚也好,投訴也好,學生當然有權這樣的做,時代如此,隨波逐流,可也。當師生的溝通淪落至只能透過分享秘密才能成事,實在可悲至極。
口傳心授至為重要 寫信溝通已成過去
在大學裏,每個學期開學上課之初,老師總會派發所任教科目的課程大綱,明買明賣,看看學生對課程內容是否滿意,然後選讀。課程大綱上肯定會有老師的聯繫方法,例如電郵地址、辦公室電話等。在修讀課程期間,如果遇上問題,學生可以利用電郵系統發信向老師查問,也可以打電話。
當然,最直接的,是在小休或課後直接走到老師面前,向老師提問。幾種方法之中,能夠面談當然最好。人不是機器,人文學科的教導尤其重視耳濡目染、口傳心授。這就等同遙距教學不是不好,知識得以普及,無遠弗屆,自是美事!
但是老師的身教,學生卻無從領會。有時候,下課的一瞬間學生太多,或者大家都在爭相簽到,證明自己的存在,以致有些學生未能抽身向老師提問。這是師生間的一大憾事!幸好,我們還可以利用電子郵件溝通。
曾幾何時,人與人溝通會寫信,甚至有筆友;今天老師的郵箱裏會收到學生寄來的明信片、聖誕卡之類,但信件真的是絕無僅有。沒有了實體的信件,用電郵更為方便,既免去了郵資,也可以使對方瞬間收到訊息。學生也會用電郵提問,我自然也很樂意回答,但受到即時通訊軟體的影響,我試過收到不少沒有上下款的電郵。
面對這一類電郵,老師不是不想回覆,而是投寄無門。或說,循着原來的電子郵件,按一下回覆,不就可以嗎?對我來說,實在不能接受自己撰寫的電郵沒有上款;但我不知道來郵的是誰,自是無法清楚寫明。這是老師的一大痛苦。
想起小時候,老師教寫書信,什麼上行、平行、下行,上款如何,下款如何,祝頌問候語等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舊夢不堪記,往事只許如煙,時代的巨輪不會停下她的腳步!尺牘自然要迎來它的2.0。
公開秘密無從稽查 投訴溝通真假難分
這十年八年來,同學對於課程、教學內容的查詢和提問,大多以課後交談和電郵的形式進行。慢慢地,又變了。學生對學校有所不滿,不平則鳴,辦公室的同事都非常在意。我問同事,你們是從什麼途徑得知學生的不滿,答案是社群服務網絡裏的名校secrets。
原來,同事每日在辦公室裏的任務還包括了登錄社群服務網絡,不啻是寓工作於娛樂!因為是secrets,即是匿名舉報,找不到投訴的人,如何證實投訴內容的真偽,便是費煞思量。試想想,在一張白紙之上,我們隨便潑出黑色的顏料,後來發現錯了,要將黑色抹去,這可以嗎?
在名校secrets裏,我們會看到同學投訴學校飯堂的菜餚不好吃、某某老師只會打低分、宿舍的哪裏不好、某某辦公室的同事態度不好,還有許多許多⋯⋯然後,相關部門便會竭力去查究是否真有其事,然後如何可以改善。事實上,如果投訴是具名的,處理起來會更為容易,也更快和更有效率。更多的時候,因為投訴是不具名的,投訴者隨便說說,大家也只能夠認真調查,寧枉無縱。
放在這些secrets裏的材料還真是豐富多姿的。有學生以為期末習作的字數要求太高,而在secrets裏訴說苦況。其實,該生只要用電郵跟老師說說自己的困難,一般而言,老師也不強人所難。學生寫少一些,對於批改作業的老師而言也是義舉,絕對受到歡迎。
然後,因為這樣的一個苦況,學生們還在留言裏你一言我一語的吵起來,secrets原本不知誰人發帖,留言卻皆具名,違返了秘密的原意,看得教人啼笑皆非。回心一想,學生也許只是希望傾訴心事,並非真有訴求,任課老師是否將論文習作字數要求下調,可能已非發帖的原旨。
公開的秘密,用意本善,然而溝通方式本來不一,應該在什麼時候利用社群服務網絡的secrets功能,也是一種考驗。在大學裏,非形式的學習比起形式的更為重要。大學是社會的縮影,如何處事,正是莘莘學子在成長路途上不可或缺的學習過程。
原刊於《國文天地》第36卷第5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作者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伍宜孫書院輔導長。學術興趣在儒家文獻、唐代經學、歷代避諱、域外漢籍、博物學等。著有《賈誼新書論稿》、《孔子的生活智慧》、《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孟子的人生智慧》、《賈誼及其新書研究》、《漢書及其春秋筆法》、《字書裡的動物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