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着重孝道,傳統上都會在春雨綿綿的清明節前往掃墓,又或者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登高祭祖。
當我們在秋季漫步於郊野或者山林中,很多時候都會看見花葉飄零,不少詩人會因此而引起傷感之情,從而寫出感動人心的詩詞歌賦。例如《西廂記》的「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就是借落花來帶出滿滿的哀愁。
不過同樣見到落花流水的修行人,寫出的詩偈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例如「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就帶出了心不隨境轉的心態。
如果我們深入觀察落花落葉,會發覺花和葉的真正本質是超越生死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偈便傳達出它們有機會轉化成新的葉子或花朵,而我們對於年輕、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概念,也應該要當成跟花朵和葉子一樣,是根據各種業力和因緣而不斷轉化的。
所以死本身並不一定是痛苦,只是對死的害怕讓我們感到更痛苦,當我們了解到死究竟是什麼一回事的時候,不管是親屬、朋友甚至是自己遇上危疾或者死亡,只要勇於面對,欣然接受,盡力處理,完全放下,便不用再那麼害怕了。
南宋詩人辛棄疾曾經寫過「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以前不懂的,現在有了體驗,「卻道天涼好個秋」便好,犯不着再「欲說還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