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的困境和出路

現在香港的學生簽證只限於大學生,每年非本地的大學生人數逐漸增加,如果開放一定數目的學生簽證給中學生,相信會吸引到一批財政負擔得起的家長,安排子女到香港讀書。

9月開學,教育同工聊起的盡是苦水,因為出生率直線下降,又碰上過去幾年的移民潮,中小學收生情況令人擔憂。教育局已經明言這是人口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只期望收生不足的學校自己去面對,即是逐年縮班,到小一或者中一只能夠收一班的話,要麼就和其他學校合併,要麼就是索性結束(政府從來不會用「殺校」這個詞語)。

本來高才通的人才輸入計劃,會帶來他們年幼子女進入學校,成為生源的一股活水,可惜事與願違,因為子女的年齡差異很大,不一定是升小一或者中一的學生,大部分是插班讀書的,對於收生不足的學校起不了什麼大作用,因為制度上政府只是計算小一或者中一的學生,要收足兩班或者以上,學校才有機會生存下去。並且即使是選擇學校會插班的話,弱勢的學校,亦沒有吸引力/競爭力。

贏者通吃現象

香港教育界本來就是存在「贏者通吃」的局面,強弱分明。收生不足的問題對部分強勢學校來說,是非常遙遠的。最近一位非常進取的直接資助中學的校長跟我說,他學校今年收生非常好,不單止中一爆滿,並且各級插班生超過100人,主要是這間學校課室夠多,可以擴班。直接資助學校是按照學生數目收取政府資助的,學生人數的增加,意味着學校收入也增加,這成為盡量收取學生入讀的誘因。相反是,強勢的津貼學校,無論每一班的人數多少,政府的資助也是一樣按班數提供,所以對收插班生不會太熱衷。

所以與其說學生不足是香港教育的困境,不如說只是對於弱勢學校來說,這才是個問題。當然,隨着出生人口愈來愈少,處於中層的學校也會感到威脅,因為殺校的情況會不斷向上移!放在社會層面,家長關心的也不是某某學校是否會繼續存在,反而是受歡迎的學校能否吸納更多學生!所以當某位立法會議員提出現在收取5班小一的學校,一律改為收4班,以便讓出部分學生分流到其他小一只有3班或者4班的學校中,無論是教育界或者社會,也反應冷淡。因為在家長心中,就是想強化班數多的學校,讓自己的子女容易進入。至於教育界,弱勢的學校即使歡迎這種做法,但也很難站出來表態。

設中學生簽證

由此看來,政府反而可認真發展香港成為教育樞紐。無論是大學、中學或者小學,香港教育素質也是頗為優秀的,對於內地或者鄰近國家和地區人民而言,有一定的吸引力。現在香港的學生簽證只限於大學生,每年非本地的大學生人數逐漸增加,如果開放一定數目的學生簽證給中學生(小學生年紀太輕,暫時不用考慮),相信會吸引到一批財政負擔得起的家長,安排子女到香港讀書。當然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包括住宿、監護人的問題。

在制度上,未成年的學生需要有監護人,如果父母不是香港人的話,這個學生簽證必須附帶條件,即是本地有監護人作為最終的負責者。香港的學生到外國讀書,如果父母不同往,當地必須有監護人或者合法監護人公司。至於住宿問題,有需求就有供應,近期已經有企業收購酒店,改建為青年宿舍,讓來港讀書的大學生入住。對中學來說,或者可以考慮住青年宿舍一類的營地,這類型地由社福機構管理,在非假日時基本上是閒置的,其中部分可以改建為學生宿舍,依然由原本的社福機構,收取合理的住宿費用,相信是可行的辦法。

至於入讀什麼學校,可以首先由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直接資助學校提供,因為這些學校原本就是收費的,制度上可行。至於津貼學校,因為全費由政府提供,學生不用交費,如果有簽證的學生入讀,就要計算成本,制定收費標準,使納稅人不致損失,這個問題就變得複雜。

但無論如何,引進內地及鄰近國家的學生,是香港作為教育樞紐的重要舉措,同時,學生畢業之後有機會留在香港升讀大學及就業,以充實香港優秀人才庫。當然,這項舉措必須得到中央政府的認可,這就需要香港政府有關官員的認真思考和加倍努力了。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