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之完美閉幕──評崔特許勒聲樂與眾星之夜

2024年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的閉幕演出有許多著名演奏家參與演出,崔特許勒、米羅弦樂四重奏、瓦斯奈等人帶出的合作氛圍非常出色,差不多是筆者以往有份出席他們這個音樂節的演出中,聽過最精彩的一次。

時間 : 2024年1月19日 下午7:30

地點 :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樂評節目 : 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閉幕「崔特許勒聲樂之夜」

這晚的音樂會,為2024年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Beare’s Premiere Music Festival)的閉幕演出。除了重頭節目為極之傑出的男高音崔特許勒(Robin Tritschler)演唱兩套風格不同的藝術歌曲外,其餘參與演出的着名演奏家,在合作的氛圍上,整晚的表現,差不多是筆者以往有份出席他們這個音樂節的演出中,聽過最精彩的一次。

崔特許勒的聲線非常圓潤甜美,既有如童真一般的純潔,亦有寬鬆悠揚的低頻。最重要是,他毫無難度地遊走不同的共鳴區,高音遠傳而自然優雅,基本上他能夠任意演唱出不同的色彩與輕重,因應他想表達的情感,而演唱出唯美的歌聲。

為崔特許勒鋼琴伴奏的瓦斯奈,他對於整套歌曲的伴奏,藝術修養更是細膩感人。
為崔特許勒鋼琴伴奏的瓦斯奈,他對於整套歌曲的伴奏,藝術修養更是細膩感人。

崔特許勒演繹靈活多變 瓦斯奈伴奏細膩感人

起初在舒曼(Schumann)的《聯篇歌曲》,作品39(Liederkreis, Op. 39)裏,他在第一首〈在異鄉I〉,聲音僵硬、震音斷續的表現,實在令人非常擔心。但在下一首開始,他就已經極速進入水準狀態。第三首充滿戲劇性的〈森林對話〉,他的演繹也開始靈活多變,低音部分雖然不講求力量,但輕輕鬆鬆的發聲,與接着衝往較為進擊而穿透的高音,表達出他對於音樂的直接感覺,多於純粹流連於歌詞的內容。在第六首〈美麗的異鄉〉亦然。整套歌曲裏,崔特許勒最能觸動人心的演繹,在第九首〈哀愁〉裏,他較為隨心的自然演出,無出其右。而之後第十首〈暮光〉,更是研究他精於控制發聲區的變化而掌握感情的重點。而他在第十二首〈春夜〉裏,開揚而高貴的演繹,正好為整套作品畫上完美的句號。其實崔特許勒在整套歌曲裏,除了技巧自然而完美外,在每一首歌曲中,都有精緻、動聽而舒暢的演繹。而為他鋼琴伴奏的瓦斯奈(Shai Wosner),他對於整套歌曲的伴奏,藝術修養更是細膩感人,觸鍵的柔美行雲,更加像舒伯特(Schubert)作品的演繹方式,他歌唱性非常濃郁的表現,襯托着崔特許勒站近鋼琴音箱,與鋼琴聲響時而融合、時而突出的線條,兩人配合的演繹的確典雅,確實有上世紀頂尖藝術歌曲聲樂演出的傳承。

瓦斯奈與同門師兄弟魏斯,合作貝多芬改編自弦樂四重奏終樂章的《大賦格》,為鋼琴四手聯彈改編。
瓦斯奈與同門師兄弟魏斯,合作貝多芬改編自弦樂四重奏終樂章的《大賦格》,為鋼琴四手聯彈改編。

不過,當瓦斯奈與同門師兄弟魏斯(Orion Weiss),合作貝多芬(Beethoven)改編自弦樂四重奏終樂章的《大賦格》,為鋼琴四手聯彈改編,作品134(Grosse Fuge, arr. for Piano Four Hands, Op. 134),現場的效果卻過於濃烈。筆者對於作品的原型亦沒有深入的認識,但當晚四手聯彈的演出,基本上都感覺非常工整,絕不混亂,亦聽不出錯音。但因過於工整和強勢,感覺上遠離貝多芬的古典急速的強大氣場,有點過了火線,跑過了作曲家自己的範疇,音響上的鋼鐵感覺實則過多。這可能也是因為兩位之間的平衡,實在太相似及平等的結果吧!

崔特許勒在另一套藝術歌曲的演出,為佛漢·威廉斯(Vaughan-Williams)的《溫洛克之崖》(On Wenlock Edge)。擔任伴奏的,有著名的米羅弦樂四重奏(Miró Quartet)、及鋼琴家瓦斯奈。在這首作品裏,弦樂四重奏有大材小用的遺憾,但他們工整而和諧的合作,配合魏斯的鋼琴部分,襯托起崔特許勒的演唱,令他在這套他更加輕而易舉而完美地掌握一切技術及藝術部分的作品中,演出效果更加無懈可擊。崔特許勒在這部作品的演唱,相比於在之前舒曼的樂曲中,唱腔更為踏實,整體對於歌曲的情緒上的細微變化要求雖然較少,但力量上的投射,卻充滿戲劇化;瓦斯奈的鋼琴演奏,琴音依然是非常漂亮。

壓軸演繹令人驚喜

而作為壓軸的舒曼的《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44(Piano Quintet in E-flat Major, Op. 44),應該是全晚帶來最大的驚喜。主要的原因,是4位不是固定四重奏成員的音樂家──小提琴家寧峰、金沼沃(So-Ock Kim)、中提琴家羅斯塔德(Masumi Rostad)、及大提琴家霍夫曼(Gary Hoffman),他們4位之間的融和度、相似度,及將作品的線條組合分散及整合的藝術表現能力!以當晚的演出而言,筆者還以為這是來自一隊合作多年的弦樂四重奏!

作為壓軸的舒曼的《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由4位不是固定四重奏成員的音樂家奏出。
作為壓軸的舒曼的《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由4位不是固定四重奏成員的音樂家奏出。

鋼琴家魏斯在之前的四手聯彈裏,給了筆者一個錯覺,以為他的演奏帶點剛烈呆板;可是,在這首鋼琴五重奏裏,他表現的詩意,原來相當內在。他與同門的瓦斯奈的演繹藝術性,可謂「叮噹馬頭」,亦相當得傳到上世紀德國一派鋼琴大師的深邃優雅演奏風格,在今天來說,實在難能可貴。而大提琴家霍夫曼的演奏,卻是筆者從差不多30年前聽過他的鋼琴三重奏唱片錄音後,首次聽到他的現場演出。他在這首作品中,可謂將不同聲部的氛圍,從低音線條中連結起來,相當低調但卻擔當非常重任,藝術深度無與倫比。而他們4位的地位分布,最高和最低的外圍線條較突顯,包裹着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基本架構。不過,當音樂有不同組合的表現時,這個架構才開始融入適時的合奏中。所以整體上,弦樂部分的靈活性較高,配上鋼琴的合作,每位演奏家都可以有清晰表現的時刻。而對於舒曼作品風格的演繹,幾位整齊如一的合作技巧,在激昂熱情的樂段,亦沒有過度熱烈的表現,但在如歌的片段,輕盈舒泰的感情捕捉、和呼吸留白的間隔,的確自然而充滿心思,整體表現出的色彩亦統一而漂亮。只是,金沼沃的小提琴,琴音在硬件上較其他樂器薄弱,但這卻沒有影響到她的演奏,特別是她與寧峰的合作,只是音色上較其他聲部弱而已。中提琴家羅斯塔德的演奏,較為接近小提琴般的輕巧,大概就是令整個弦樂聲部的聲音,偏向於輕盈通透的最大關鍵吧!

弦樂部分的靈活性較高,配上鋼琴的合作,每位演奏家都可以有清晰表現的時刻。
弦樂部分的靈活性較高,配上鋼琴的合作,每位演奏家都可以有清晰表現的時刻。

後記

這場音樂會,仿如珠寶玉石一樣,從頭至尾精雕細琢,藝術水平之高,來自每一位音樂家,實在是一場精彩而繞樑三日的演出,仿如將聽眾帶到上世紀的藝術黃金年代。不過,觀眾席之中,卻有拿着長鏡頭的攝影師,從後來官方發放的照片看來,這大概是主辦機構請來的攝影師。首先,該攝影師在演奏途中拍照,變焦的長鏡頭在伸縮過程中,每次都產生吱吱作響的噪音,影響音樂的演奏,實在有違音樂會禮儀。而主辦機構如果在觀眾席拍攝,亦恐防會作了反面教材,不知就裏的觀眾,日後亦有機會有樣學樣,令音樂會禮儀文化,再推下一城,日後更加難以收復。當然,如果該拍攝者根本是聽眾,甚至是交稿的記者,場地工作人員更應該及時阻止!希望主辦機構日後可以多加留意。

原刊於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傅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