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七一回歸紀念日。這27年來香港貫徹一國兩制及繼續發展的道路並不好走,除了自身的政策有時不盡妥善外,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不停攻擊抹黑,也容易使人產生負面觀感,對香港的未來過分悲觀。回歸前,美國媒體已在宣揚「香港已死」,此種抹黑,其實從未停止過。積數十年工夫,在西方社會,總會有人相信。
你今天跑到美國去,隨便與一位當地人閒聊,當他知道你竟是從香港來的,有高概率會貌似富有同情心的問你,香港現時怎麼了。在他們腦海中,香港已變成一鬼域,遊客到香港去已不甚安全,未必不被扣留。我們能夠生活在香港,且可以飛來飛去,真是不可思議。
美排斥華裔科研專才 港可吸
美國政客及主流媒體攻擊香港時,當然是充滿雙標。黑暴分子攻入立法會大肆破壞,他們可視為「美麗風景綫」;2021年特朗普支持者跑入國會,破壞不及香港那般嚴重,但帶頭人一判便判坐牢22年。不要以為美國人認識到這些雙標,他們不會,他們連香港發生什麼事也搞不清楚。但此種宣傳,對香港的旅遊業及投資,不可能沒有影響,此種影響將來也會持續一段頗長時間。
我們對香港的前景,不應盲目的樂觀,有外國勢力盯着你找機會抹黑攻擊,怎可不小心翼翼。但過分的悲觀也沒有好處,更積極的應對是創造條件,把壞事轉化為好事,消極因素變為積極因素。這是可做到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美國政府排華,連累在美的大批華裔科學家工程師遭殃,成就愈大的愈會吸引注意。這是壞事,但對香港而言,卻是天賜良機。香港要穩定發展下去,不發展高新科技不能成事,但此種行業最重要的是人才。美國的華裔高端科技人才數以萬計,薪酬則以數以十萬美元計,香港要吸納他們本來不易,但他們現在面對不利的政治環境,事情便有轉機。香港的各大學及科研機構不少早已動手挖角,但有些事是要得到政府支持的,政府宜積極與大學及科研機構溝通,看看需要怎樣的幫助。
北上消費熱 助推動中港融合
現時每到周末或假日,大量港人北上消費,以致香港的零售餐飲大受打擊。這對香港是壞事,但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我們也可努力將壞事變為好事。香港經濟發展的前景需要香港與大灣區融入,但要做到此點,香港的年輕人要熟悉大灣區,也要熟悉國情,否則如何會發掘到大灣區這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最旺盛地區之一的商機?回鄉證究竟有多少本?我未見過有官方數字,但常常遇到一些年輕人,他們連回鄉證也沒有,如何會了解大灣區?近日北上消費熱潮並非只由長者推動,年輕人也不在少數,這是打破年輕人與內地實況隔絕的新現象,是中港融合的重要一步,絕對是好事。況且港人往內地消費,亦可構成壓力,迫使商戶租金下降,及促使其提升服務質量。
俄烏戰爭發生後,美國帶頭充公俄羅斯的外匯儲備,此種強搶行徑,早已使中國及不少國家大起戒心。香港實施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政府的財政儲備與基金結餘也有價值萬多億港元的外匯儲備。在當今無賴當道的國際社會中,欠債者比債主惡得多。香港是債主,美國是債仔,隨時可選擇賴債不還,這會替香港前景增添風險,是壞事。但香港也可把此變為好事,借錢給美國人消費,且不知其會否還錢,還不如把大部分財政儲備及基金結餘賣掉,但不是消費掉,而是投資在土地儲備及人才上,變成另一種儲備。審慎理財要求我們不要胡亂揮霍,但把資產從高風險的外匯儲備,改為回報巨大的土地及人才儲備,有助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亦可使財政更穩健,這是好事。
打造教育產業基地 一舉兩得
據說有不少人移民英國,致使香港勞動力驟減,對香港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此種壞事自然也包含好事。香港經濟要轉型才能發展,但在過程中不少人會失業,現在有些人離開,可使失業壓力下降。轉型也需擁有新技能及思想與前不同的人才,這些人從何處而來?我認為可把香港的教育體系擴大容量,把香港打造為一區域性以至全球性的教育產業基地,既可賺錢,亦可為香港吸納新的資優人才。美國近日有位副國務卿表示,美國不應讓來自中國的學生修讀理工學科。此人大概不了解,美國大學中的實驗室相當程度是靠中國留學生充當骨幹,中國學生不幫美國搞科研,對美國科技必有負面影響。但這也締造了一個新機會給香港,使香港更有機會吸納人才,真正的成為科研重鎮。我相信香港通過教育體系及其他途徑,可為香港的人口換血。要離開的不用勉強他們留下,逐步換血後香港若能有1000萬人口,發展動力便更強大。
原刊於經濟通,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