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08:33:1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中英結伴有助迴避美國霸權政治的圈套

在非霸權政治(Non-Hegemony Politics)思想體現中,習近平所倡行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計劃,正為迴避霸權政治而籌劃。
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 John J. Mearsheimer 在其最新版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討論到中美勢難逃避大國權力鬥爭的悲劇時指出:為了維持其獨霸世界的地位,美國無可能坐視中國崛起而取代美國。以美國一貫的對策,有三個戰略選項:一是發動先發制式戰爭(Preventive War);二是想辦法拖慢對手經濟成長;三是採用留難的辦法。
 
以 Mearsheimer 的見解,要用來對付中國的話,三個戰略選項,第一項不適用於中國,一來因為人口太多,要越過太平洋遠攻中國,代價太大,也沒有把握可得償所願。第二項也不容易落實,因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旦中國經濟受美國打擊而放慢增長,受影響的國家也遍及全球,更何況中美經貿與投資已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單是美國國債,已鬥超過13,000多億美元掌控在中國手中。如果中國不再買美國國債,甚至倒賣,美國金融會如何震蕩?是一大問題。
 
更嚴重的是中美貿易商品中,單是原料便已涉及不少美國的盟國供應,處此情況下,要不想害人先害己,沒門。因此結論是這次戰略考量只能比較誰受害更大,而不是零和遊戲,美國自己這一關能否承受還是大問題。至於第三個戰略選項,作者認為較為可行,而且也相信華盛頓掌權者不會避而不用這個留難對手的戰略,何況過去對付納粹德國與蘇聯也都管用。作者也指出:比較中國的國情,國內有西藏,新疆與台灣的分離勢力,美國要從中挑起內亂,也非難事。至於國外,單是周邊鄰國像日本、菲律賓、越南、印度便和中國有過節,借助這些國家去破壞中國安定,並非難事。
 
Mearsheimer 的戰略觀點所秉持的是「霸權政治」的遊戲規則:誰一旦捲入這霸權政治,誰便要注定陷入悲劇的怪圈不能自拔。過去法國的拿破侖、德國的希特勒、大英帝國、日本法西斯都不能例外,美國現在已不能自拔。正因為中國崛起太快,令到後冷戰獨享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國,起了受威脅的不安全感,也因此開始鎖定中國為頭號敵手。Mearsheimer 這種戰略觀點,在美國學界、政界、軍界都很有市場,可說反映了時下的主流觀點。
 

中國一直迴避做「霸權主義者」

 
可是,中國顯然也早意識到「霸權政治」的不幸,不但害已,也害人。因此自1949年以來的中國領導人,不斷提醒自己,也告誡世人:不要爭霸。毛澤東如此,鄧小平也不例外。毛還就赫魯曉夫在古巴建立飛彈基地,公開批判此舉是「對着幹」,是冒險,是「輸出革命」,還公開與赫氏辯論時指出輸出革命是害人害己,當地沒自發的革命訴求,別人幫不上忙。毛這論點可說是「一石兩鳥」,既指出美國因為輸出民主而東征面討,變成「霸權主義者」,也指出赫氏和美國「對着幹」的結果成了兩雄爭霸。
 
在出兵制敵的問題上,毛與鄧都能克制停戰撤兵,毛在韓戰因為鴨綠江的中國建設已然受美軍攻擊,即使出兵也以「志願軍」而迴避用「正規軍」參戰,用意是標誌參戰出於「志願」,而非受命於軍隊。停戰後,中國也不留一兵一卒在朝鮮,反之美軍卻留在韓國不走,到現在仍然駐守。同樣,中國與印度交戰時,停戰便撤兵,還將軍隊撤回到開戰之前的界線,以示沒有領土野心,即使邊界領土有爭議,也強調不用軍事解決,要用外交談判解決。
 
和毛一樣,鄧小平在1979年與越南開戰只兩周,停戰即把軍隊撤回,寸土也不佔領。1984年處理香港問題時,鄧也與英首相戴卓爾夫人提出用外交談判解決香港主權歸還,並提醒戴氏不要重施福克蘭島戰爭的故技。中國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福克蘭島,一旦開戰,香港花了一個半世紀建立起來的繁榮與安定便會毀於一旦,英國不珍惜,中國卻不捨,為了說服英國,鄧還特別提出保留原有制度不變,以示維持香港繁榮與安定的善意。
 

非霸權政治與一帶一路

 
說到這裏,本文要強調毛與鄧的這種軍事思想不是個人行為的特例,而是中國軍事思想所塑造成的軍事傳統。這種軍事思想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因為戰火連年而體會出來的寶貴經驗。管仲與孫武是其中兩位傑出的政治軍事家,都將兵當成兇器,認為用兵志在攻心,不志在殺戮。這種思想經《孫子兵法》總結軍事經驗後,成了中國後世2,000多年的軍事寶典。用軍隊作為攻心的戰略歷代層出不窮,儘管戰爭中有窮凶極惡殺人如麻的軍頭,但都被對手的攻心兵法擊破。
 
而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之所以能成功將抗日戰爭,由正規軍的戰爭轉化為全民戰爭,正因為看到日軍窮凶極惡的軍人本質,才想到自己要打造一支「人民解放軍」。這支軍隊之所以能在大半江山的日軍佔領區,以游擊隊的作戰形式藏身人民群中,伺機隨時出擊,叫日軍無法在佔領區安守下去,把日軍七成的兵力困死在中國大陸,用的戰略正是發揮了《孫子兵法》的攻心為上上策也!
 
由此可見,有了毛與鄧作出了中國軍事思想的示範,毛鄧後的北京國家領導人,哪怕他們朝向軍事現代化去建軍,儘管美國將自己的軍事思想投射到人民解放軍身上,但人民解放軍卻不斷強調不搞霸權,而且在建立軍事現代化的同時,也不斷尋求戰略方法去迴避掉進 Mearsheimer 所指的「霸權政治」的怪圈。
 
上述 Mearsheimer 指出的美國三大戰略選項,除了第一項中國不能為美國抉擇外,第二項戰略中國所能做的,也都用心在做,目的不是志在與美國對着幹,而是不想其他國家被美國利用成為美國霸權政治的棋子。
 
在這種非霸權政治(Non-Hegemony Politics)思想體現中,習近平所倡行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計劃,正為迴避霸權政治而籌劃。這計劃與過去帝國主義或霸權主義的根本差別,是他們(帝國主義者)在全球攫取殖民地的目的是殖民地為我用,在攫取殖民地資源之餘,不會去做殖民地基礎建設的發展。即使有道路與海港的開發,但其目的也只是方便輸出當地資源,不像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所強調的基礎建設,目的是為當地國家的全方位發展而推動建設基礎設施。用基礎設施的道路、海港、水電、城鎮建設、工業發展、環境規劃、等等建設去活化當事國的全方位發展,目的是與殖民地主義與霸權主義所遺留下來、所見到的殖民地大大落後於其宗主國的情況,劃清界線。
 
這計劃自習提出後不過兩年,發展已遍及東南亞(最近成功與印尼簽下協議開發由雅加達至萬隆的高鐵建設)、南亞半島(印度與巴基斯坦都先後與中國達成建設高鐵的協議)、中亞與俄羅斯也有同樣的協議。甚至遠至美國後院的中南美洲的巴西與墨西哥等,也都與中國在進行基建協談中。
 

中國全球全面戰略伙伴關係 成世界羅盤

 
雖然這些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大計,仍待進一步落實,可是就兩年下來的努力所得,最難得的成效不只是得到全球60多個國家參與的亞投行的發起國名份,就迴避掉入美國「霸權政治」怪圈來說,是抵擋住美國的阻攔。最近習近平成功與英國簽下超過400億英鎊的協作建設計劃,其中最大的項目便是基建項目的核子發電廠。在此同時,中英還簽署協議致力建構「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筆者曾在英國首先參與成立亞投行的第一時間撰文指出:在對華外交關係上,英國的政治眼光很銳利,對中國的市場力求參與開發,對清廷如此,對民國也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邦交也是西方第一位(對比美國要等30年後!),而且還與美國持異見立場。
 
中國成功爭取到英國共同致力打造21世紀非霸權政治的戰略夥伴關係,真可說是成功繞過美國的霸權陷阱。因為英國長期以來是美國的最親密戰略伙伴,對歐陸政治如此,對中東如此,在非洲亞洲也都如此。可是現在卻下定決心要和中國交上21世紀的全球戰略伙伴,正是有感於中國不想和美國玩霸權這一套。英國過去也為這一套吃過美國的大虧,如今痛定思痛。正如英相卡梅倫所說,中英聯手有着世界第二與第五位經濟實力的結合,已足以為世界經濟健全發展作出示範。以英國手上握有英聯邦好幾十個成員國的實力,其中還有關係密切的加拿大、澳洲與印度,再加上傳統上手握左右歐洲大陸的「皇牌」,中國能得英國這位戰略夥伴,「非霸權政治」的戰略可行矣!
 
以英國的戰略利益來考量,過去200年來一直想參與開發中國市場的盼望,現在已出現在眼前,怎會輕易錯過?正如 Mearsheimer 所指,英國在面對希特勒經濟崛起時,也力排眾議,不主張和德國在經濟上「割席」。更何況中國不像德國近在身旁,對英國的安全威脅遠在天邊,美國想要英國同行去阻難中國經濟成長,把200年來好不容易才實現的機會輕易放棄,難以想像。如今與中國合作互惠互利發展經濟,重振英國正在迷航的世界觀!中國的到來,無異讓英國再找到導向的「羅盤」,怎會不馬上抓住呢?
 
(封面圖片:亞新社)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