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接見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時,提點特區政府要樹立「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充分發掘香港豐富的旅遊資源,引起社會熱烈討論如何發揮這個理念。湊巧發展局本周初推出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簡稱「走廊」)發展建議並諮詢立法會及公眾,現時雖然是「十劃都未有一撇」的「期貨」,但相信夏主任之言,對政府提速發展南大嶼的旅遊康樂設施有一定推動力。
事實上,南大嶼跟西貢的世界地質公園以至維港的海濱,同樣是香港開埠以來已存在的天然旅遊資源寶藏,只是政府和旅遊業界近20、30年才意識到它們對增強香港旅遊魅力的功能。成立了15年的西貢世界地質公園的可觀性,與知名的北愛爾蘭世界文化遺產巨人堤(Giant’s Causeway)不遑多讓。維港海濱在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眾多政府部門通力合作下,亦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多更好的康樂及「打卡」去處。相比之下,南大嶼就好比斯人獨憔悴的睡美人。
發展局對南大嶼的建議受關注
其實,早於2014年政府已成立了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除非官方委員外,官方成員更多至六局四署的高層官員。2017年,政府公布《可持續大嶼藍圖》以「北發展、南保育」為總體原則,並成立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負責統籌。可是多年來,政府工作重點放在發展大嶼山經濟(港珠澳大橋口岸上蓋、香港機場第三條跑道、「明日大嶼」填海建人工島),專注南大嶼自然保育和康樂功能的規劃研究要讓路至2020年才開展。
本周初,發展局終於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建議在南大嶼構建生態康樂走廊,打造為在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建議內容已上載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5月28日會議的有關討論文件,此處不贅,不過筆者對其中數項建議尤其關注。
駕車進入南大嶼無必要性 建議需優化
首先,筆者不支持讓遊客駕車進入南大嶼。雖然將來的車絕大部分都會採用清潔能源,不會污染「走廊」的環境,但為何不能只限用渡輪連繫南大嶼與港九新界,免卻在擬議的「走廊」兩端或其他地點興建大型私家車停車場,還要擴闊現時唯一貫穿「走廊」的嶼南道,浪費和破壞土地?為照顧行動不便的遊客,政府可以招標私人承辦行駛整條「走廊」的清潔能源巴士服務,內地和海外不少景點都如此安排。
其次,當局建議為應付「走廊」落成後招來眾多「過夜客」,要增加住宿設施,包括營地和「優質度假住宿」。據知南大嶼現有零星的民宿,為爭取南大嶼居民支持「走廊」,當局要設法令住宿設施多元化,也留下給民宿繼續經營的空間。
最後,當局會以兩個月時間舉辦公眾參與活動和收集持份者意見,並宣稱隨後會優化及深化建議內容,卻未有為落實整個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計劃定下時間表,以及本屆政府喜用的績效指標。希望行政長官下一份《施政報告》能為這個計劃設定「指定項目指標」,並為其定下時間表,就算是分期推行,相信社會還是會接受的。優化維港海濱的執行策略不就是這樣嗎?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