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法北諾曼弟區, 當然要去三寶:即是Mont St Michel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布列塔尼的古鎮迪南Dinan,和海邊勝地聖馬洛St Mola。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
已在歐洲去教堂修道院太多,為什麼這個聖米歇爾山修道院還是我未去法國之前極之嚮往的一個Bucket List?
是因為在一大片淺灘上竟然有一塊大岩石 ,順利成章早在7世紀時建做聖殿。那時候整天都是互相戰伐,最崇拜的便是聖米歇爾這位戰神,後來山下也有居民聚居,本篤教會也逐漸建成修道院,终於到14世紀,英法百年戰争開始,這個離英國最近的海岸地方变成戰略重地,於是演变成堅固堡壘,更成為法國民族象徵。二次大戰後,英法不再討伐,最經典的照片是英法兩軍在聖米歇爾山前握手。
聖米歇爾山也有自己坎坷的歷史,修道院在法國大革命後被用作監獄,當然啦,如此難攻易守的天賜地埋環境:如今仍然成為令人驚歎的世界遺產。
細心留意整個建築架構,發現本身的一塊大岩石,外面像結婚蛋糕一樣一層層地加建建築物上去,所以基礎非常穩固,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見到花崗岩凸出。最高尖頂上面是金色的聖米歇爾像,一手拿劍,一手拿天平,意即正義之戰爭:在戰勝的一方來說,自己永遠是正義。
那些沉重的花崗岩究竟是怎吊上去的?看到那個巨輪便知道怎絞上去。
去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参觀,會留意建築風格由羅馬式,在15世纪後演变成哥德風格。羅馬式建築風格所剩無幾,只有些旋轉樓梯和通道,但哥德式風格的大食堂,教堂等都是既魁梧又樸實。見了太多意大利奢華的七彩雲石建築,這種花崗岩的質樸,黑白照片中更見建築學上的花巧。
最美麗是這個回廊,本篤修會注重祈禱默修,食飯也要默修,但在這個通往食堂、宿舍、教堂等其他地方的通道,大概是唯一可以通通消息,八卦一下的地方。双排石柱錯開的排列,尖圓拱形,換一個角度,便有不同的視覺效果,真是建築學上的精粹。
當年的工作分配是,最高尚當然是為當權者打仗的武士,然後是祈禱,最卑微是苦幹的平民。負責為全人類祈禱的也有他們的功勞,所以不要說他們不事生產!
布列塔尼的古鎮Dinan
迪南Dinan原本在布列塔尼語中解作小堡壘,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是戰略重地,因為古鎮和鐘樓保存得好,被改成旅遊景點,小店子很有特色,在諾曼地一帶是很受歡迎的地點。
海邊勝地St Mola聖馬洛
向着大西洋的貿易港口聖馬洛,自中古時代已像威尼斯等港口自立成共和國,後來才合并為法國一部份。二次大戰時,是德軍的駐兵重地,所以被盟軍炸個稀爛,戰後大肆重建,好在那堅固的臨海城牆保存得好,修建後已成為旅遊景點。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