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及當推動任何課程革新時,家長所處的位置都是既憂慮又無助。憂慮,因革新必定對子女的學習帶來未知影響;無助,教育當局會有教師發展或津貼提供給業界,但為數眾多的家長只能從媒體或學校通告得知消息。當然在瀰漫着「擔心會墊底」、「要贏在起跑線」風氣的本港社會內,這尤為令人焦躁。
同樣源自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的政策:小學科學科課程,將於2025/26學年開始推行。換言之,今年就讀幼稚園低班(4至5歲)的小朋友升上小學時就會成為首屆小學科學科的學生,未知他們的父母目前是否已在張羅如何面對這個課程革新。特別是當年念中學時選修文商科的年輕父母們,或會擔心「對功課」、「做探究」的壓力吧。
過去小學課程並無科學科,科學範疇的知識是透過常識科講授。筆者當年任教初中科學科時已發現,中一新生所擁有的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的態度和意願,有着極大的差異。現時推行小學科學科,在科學教育上算是撥亂反正,箇中討論不在本文範圍之內。不過作為父母,若從未有學習小學程度科學的經驗,怎樣在學校課堂以外時間配合子女的學習呢,倒是很值得思考。
從旁鼓勵好奇、求知和想像
筆者建議家長首先放棄擔當「在家教師」的責任。學校教師負責教導的知識已足夠,所以不論有否修讀過中學理科課程,並不重要。
幼童天生充滿好奇心,而且求知慾旺盛,父母只要從旁鼓勵他們,不要以為問題無聊就遏止追問,那已經是很好的配合。
很多科學發現、科技創新都是基於天馬行空的想法,令子女不害怕學習科學,最佳補藥或許是培養他們產生更多更大的想像力。大部分東方社會的父母為了訂定規則和完成學校課業,往往犧牲子女的好奇心、想象力,結果間接導致求知慾被大潑冷水。
所以家長最大的配合是提醒自己,讓子女去問去追尋那些未必存在的答案。
分享學習經歷,獎賞手做課業成果
參閱課程文件內所列出的教學主題,相信父母不論有無科學底的均能夠理解到子女堂上要學什麼。因此不妨鼓勵子女回家後分享從學校課室學習經歷、得到的體驗、聽到的新知識或師生互動的過程。這種一邊聽一邊追問的在家分享,比起由父母問書更有輔助學習的作用。
課程文件內個別較抽象或較深入的課題,如「力和運動」、「生態系統」、「工程與設計」,家長即使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要拿捏到小學應學的深淺程度也非易事!通過日常生活對話切入,既可了解子女所學,也知悉他們的理解和愛惡。因此在家分享絕對是家長要做的配合。
再者,課程強調「動手做探究」。其實即是「從做中學」理念,實踐培養探究精神;家長沒有需要「學定先」然後教子女,反之最好的配合是一齊做。過去時有聽聞幼小年級的專題課業,很多時由家長代做;此風不可長,一齊動手做的意思是親子各有貢獻。高年級一些的情況,家長甚至只需要在子女最困惑時講一句、問半句介入就夠,否則他們怎能學得到?
了解新課程宗旨,家長從旁配合
課程文件共列出11項課程宗旨,家長可從未來的課本或到教育局網頁讀到這些宗旨。了解這些宗旨的意思就可以了;家長角色並非成為學生在家學習的另一個老師,若要好好扶助子女在科學科的學習,適切地從旁加以配合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