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筆者不是歷史學者,但過去兩年嘗試研究清朝的龍袍,龍袍的焦點顧名思義就是龍,究竟龍袍有多少條龍呢?有人說是八條,因為從正面看到五條,從後看也是五條。由於龍袍肩膀上的兩條是前後都看到,所以只數到八條,需要皇帝穿上才湊合成九條龍。事實上,第九條龍並不是皇帝本人,而是第九條龍被前襟所覆蓋未被看見而已。
根據現時網上的資料,龍成為龍袍的主體圖案,只是在明清時期才被重視,龍的形像在後世被逐漸強化、放大、豐富。龍成為天意的化身、皇權的象徵,其地位也開始逐漸超越十二章紋,但龍與十二章紋兩者的地位在現化人的心中被徹底倒置。在十二章紋當中,龍雖然是第一個生命體,但卻不佔據獨一無二的地位。
十二章紋代表 皇帝應有品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六冕之制,直到漢明帝時期才恢復。這200年間,是十二章紋在西周建立之後唯一沒有被使用的時段,直至隋朝,十二章紋真正被確立為皇帝所用,象徵天子應有的品德,在龍袍上的位置亦有規定,不能隨便亂用,是龍袍的主角。
儒家思想不是在孔子時代從天而降的,而是有個孕育過程,舜正是目前所能追溯的源頭。十二章紋由具體事物構成,根據《尚書》記載,十二章紋分別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作為心理學家,感到這十二章紋非常有趣又具啟發性,有如西方國家的官階,非常值得教師、家長、學生及社會大眾學習,作為個人修行的參考。大家在學習過程中,適宜先從學習基本等級開始,循序漸進地理解更高級職位的要求,就較易掌握全部章紋及其代表的意義。
首先,卿大夫服飾只有粉米、黼及黻這三種章紋。粉米為米粒形,即白米,象徵着給養人民,重視農桑。而黼是斧頭形狀,象徵做事需要幹練果斷。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明辨是非、背惡向善、知錯能改的美德。
對子爵和男爵品德要求提升了,他們的服飾除了粉米、黼、黻,還有藻和火的章紋。藻為水草形,即水藻,象徵品行高尚,常年經受水的沖刷,冰清玉潔。而火為火焰形,即火焰,代表處理事務光明磊落,溫暖四周,激情向上。
品德要求 拾級而上
對伯爵和侯爵的品德的要求又要再高一些,除了粉米、黼、黻、藻及火,還有華蟲、宗彝的章紋。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每隻各有虎紋和猿紋。虎,取其忠猛。長尾猿猴,古人傳說其性孝,宗彝象徵忠、孝的美德。而華蟲即是雉,是鳥類,但有細毛似獸,紋理華美,象徵文采昭著。
對公爵的品德要求就有九種,已是諸侯,協助管理國家,除了粉米、黼、黻、藻、火、華蟲及宗彝,還有山和龍的章紋。山的圖案為群山形,取其鎮也,代表著性格穩重,象徵治理四方水土,人所敬仰。龍是為龍形,取其變也,龍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妥善處理國家大事。
皇帝是最高領導人,朝服上有十二個指定的章紋,象徵君主應具備的品德。除了以上九個章紋,還有日、月、星辰三個章紋,取其照臨也,代表三光照耀,象徵着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日、月在肩部,日即太陽,當中常繪有金烏,取材自「日中有烏」、「後羿射日」等神話傳說,代表光明。月即月亮,月亮當中常繪有白兔,取材自「嫦娥奔月」等神話傳說,月代表寧靜。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幾個小圓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間以線相連,具有普濟天下、昭示吉凶的寓意。
以德治國的思想已在舜帝時代萌生,並且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隨時穿在身上的圖案,對人對己發揮着啟示作用。希望大家再見到龍袍時,想起十二章紋及相關的意義,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