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學時代開始,我已喜歡觀賞舞台劇。那些年,海豹劇團製作的翻譯劇,都是來自西方的經典作品,如《天生一對》、《當年》、《動物園的故事》、《玻璃動物園》、《長橋遠望》、《大團圓》、《炙簷之上》、《羅生門》,以及《姊妹仨》、《奧德羅》……全是名家名作,我大部分也曾看過。
黃清霞博士(Dr. Ooi)是香港大學英文系的教授,也是海豹的導演,在本地劇壇,相信沒有人不認識她。身邊也有不少朋友,是她的學生。
想不到,數十年後的今天,有機會邀請她做專訪。訪問那天,我們相約在香港公園碰面,坐在餐廳的一角,邊喝茶邊聊天,談得很投契。
Dr. Ooi很健談,她從兒時的經歷講起,說到海豹、誇啦啦……還有快將上演的新作《鬥智》。
戲劇根芽兒時種
1941年,黃清霞出生於馬來西亞的檳城,小時候的她,已愛上演戲,「3歲時,我已拿着酒杯……自編自導自演。」父親任職教師,生活相當舒適。
當年還沒有電視,家中只有收音機,「我很喜歡音樂,經常聽電台的廣播,印象最深的是歌劇La Bohème(《波希米亞人》)……」
念中六時,她轉進Penang Free School(檳城大英義學)就讀。這所學校,成立於1816,談到母校,喚起她不少難忘的回憶。「當時的校長很開放,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度,還鼓勵我們發展個人的才藝與專長。在學校的支持下,我做的第一個production就是The Servant of Two Masters(《一僕二主》),那是意大利劇作家Carlo Goldoni(卡洛哥爾多尼)寫於1746年的作品。」她在去年回過檳城一趟,也曾探訪母校,故地重遊,感到很開心。
其後,因父親離世,家中頓失經濟支柱,間接促使她離開馬來西亞,於1962年入讀香港大學英文系。「當時的港大,是鄰近地區中,大學學費最便宜的。」
那些年,英文系的戲劇氛圍濃厚,而英國文學中,亦不乏莎士比亞等劇作家名作,「我很幸運,遇上Prof. Edmund Blunden(1896-1974),他認為讀文學,不能死讀,慢慢讀、慢慢欣賞,就可以了。」這位來自英國的教授,不單是著名的詩人、作家,也是文學批評家,而且很喜歡戲劇。「Prof. Blunden在1964年退休離開香港,隨後的教授,也一樣支持我們演戲。」對於大學的老師,她一直念念不忘。
「我想做研究,又想做戲,還希望在大學教書。」港大畢業後,因成績優異,黃清霞獲得獎學金到英國深造,到布里斯托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念戲劇。「這間大學在英國很有名,在戲劇專業方面,可謂數一數二,除了寫博士論文,我還經常搞戲劇,從中汲取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獎學金僅能應付3年,回香港後,我還要工作和養家,故此,我必須如期畢業。」黃清霞花了3年時間,完成戲劇博士學位,1971年回到香港,在港大的英文系任教,並積極推廣戲劇教育,與同事黎翠珍、Jack Lowcock合作,成立了戲劇實驗室(The Drama Lab)。
「我們成功說服了系主任Prof. Alan Green,打通了4個辦公室的空間,建設了一個雙層高的劇場。」她笑言,Drama Lab很受歡迎,吸引不少學生加入,培育了不少演藝界的人才,如陳志雲、張婉婷、鄧樹榮等,都是她的學生。
除了作育英才,Dr. Ooi也不斷構思,如何為觀眾帶來高水平的演出。她與好友黎翠珍商議後,決定以廣東話翻譯高素質的西方劇本,採用大眾化的語言,表達戲劇內容。於是,她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籌畫組織劇團,期待藉此引入優秀的劇目,介紹精彩的作品。
「我們第一個演出的作品,就是曹禺的《原野》。當時的Cast好犀利,有簡婉明、鍾炳霖,還有馬來西亞的Lily Loh……」談及往事,她記憶猶新。
從海豹劇團說起
香港話劇團剛於1977年成立,在藝術總監的真空期,Dr. Ooi獲邀為客席導演。「1978年是轉捩點,我應陳達文的邀請,為香港話劇團執導奧尼爾的《長路漫漫入夜深》(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劇本由黎翠珍翻譯。」此劇集合兩團之演員,一齊演出。由於演出空前成功,燃點起眾人的夢想,大家都希望走上專業戲劇發展的道路。
1979年,海豹正式成立,團名來自《長》劇的一句台詞──「我們做人像海豹一樣,努力表演讓觀眾拍拍手掌。」骨幹成員包括黃清霞、黎翠珍、麥秋、羅卡、鍾炳霖、簡婉明、邱歡智等,製作了多齣經典翻譯劇,內蘊豐富、劇力逼人的演出,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培訓過不少出色的演員,如李鎮州、張可堅等。
驀然回首,Dr. Ooi說:「我覺得我們做得不錯,能夠介紹多些西方劇本,即使觀眾不懂英語,也能通過翻譯劇本,直接欣賞到出色的西方戲劇,而且,我們又有很多好演員。」
談及難忘的佳作,她不假思索,衝口而出,「第一就是《李爾王》(King Lear),其次有Harold Pinter的《真相》(Collection),還有契軻夫的《姊妹仨》(Three Sisters)。」
頓了一頓,她繼續說:「身為導演,首先要處理劇本,翻譯很重要,然後是布景、服裝……而最困難的一部分,就是教演員講台詞。黎翠珍負責翻譯的劇本很好,她按照原著的節奏去處理台詞。我們教演員念對白,要有莎士比亞的味道……」
她指出《李爾王》這一齣戲的主題要挖得很深,還要處理不同的角色,「《李爾王》好比Symphony(交響樂),結構龐大而複雜,實在很難駕馭。」
上世紀80年代,可說是海豹劇團的流金歲月,每年都有不少演出,亦深受香港觀眾歡迎。至90年代初,劇團要面對時代變遷帶來的轉變,於是暫別劇壇。
沉寂十多年,至2006年,Dr. Ooi重出江湖,在12月搬演契訶夫的《姊妹仨》,她說︰「我只想做好一齣戲,就是如此簡單。」
這次演出,除了負責翻譯的黎翠珍,她亦找來不少海豹老將,簡婉明、鍾炳霖及邱歡智等,再次粉墨登場。
Dr. Ooi自言,此劇的執導重點是當中的失落感。「與《李爾王》相比,《姊妹仨》就像Chamber Music(室內樂),較易處理。」她以音樂為喻,說出二者的分別。
「做導演好似患上瘧疾一樣,以為醫好了,但實際上仍會不時復發,直到今時今日,我仍想演戲。」她慨然道出心聲。
誇啦啦藝術集匯
自1971年開始,Dr. Ooi已在香港大學任教,她自豪地說:「一教30年,直到退休為止,我從來沒轉工。」作為一位教育家,她培育了多位本地的導演和演員,亦促進了不少計劃與組織成立,曾與榮念曾、張秉權等倡導創立香港藝術發展局;90年代又推動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成立,對香港的藝術發展建樹良多。
多年來,她一直為推動香港的戲劇藝術費心盡力,自2000年由港大退休後,她先創辦了戲劇教育機構啟智,至2003年,又創立了香港小莎翁,指導學生演出莎士比亞的劇作,透過戲劇教育啟發年輕人;其後又於2008年成立誇啦啦藝術集匯(AFTEC),擔任藝術總監。
Dr. Ooi指出,「AFTEC就是The Absolutely Fabulous Theatre Connection的縮寫,我們想透過Theatre去做Education!」在她的領導下,AFTEC提供高素質的「藝術融入教育」的體驗,藉着藝術的力量去支援教育,從而轉化人生,既有劇場演出、戲劇訓練,亦涵蓋藝術學習計劃。多元化的項目包括「從文本到舞台」教育計劃、英語經典遊蹤、青年劇場,以及「Bravo!香港青年劇場獎勵計劃」等。
「Bravo!香港青年劇場獎勵計劃」已舉辦了4屆,主要為13-18歲香港全日制學生而設,計劃為期年半。本地訓練包括演戲工作坊、舞台演出和社會服務等。一年後,學員經過遴選,再參與海外培訓,培訓構構有倫敦音樂及戲劇藝術學院(LAMDA),以及台北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除了學習演戲,我也希望學員學到如何與別人溝通合作,也學會守時,以及commitment……」她強調,通過藝術教育,不單只可以啟發學員的創意,還可以教導他們待人處世之道,對於個人的發展,亦有幫助。
「這個計劃培訓出來的學員,其中有不少人,已進入香港演藝學院,或到海外升學,繼續念戲劇。他們畢業後,我也會找他們演出合適的角色。」Dr. Ooi近年製作舞台劇,喜歡起用年輕人,讓他們發揮個人的潛力。
「我們做過Relaxed Theatre,也做過Promenade Theatre……」AFTEC首次於2014年,在「英語經典遊蹤」製作中引入「自在劇場」,搬演經過細心改編的劇本,讓患有自閉症或其他學習障礙的學生,可以參與其中,在舒適、友善的劇場環境中,欣賞戲劇,享受個中的樂趣。
此外,在2018及2019年,AFTEC曾於沙螺灣村連續舉辦了兩屆大型戶外視覺與表演藝術節。參與的人士,與一眾的藝術家、科學家,可以村中邊行邊看,共同探索,發揮想像和創意,隨着場景的變化,體驗不同的藝術活動,包括戲劇、舞蹈、音樂、裝置藝術等。
至於「從文本到舞台」,是特別為本地中學生度身訂造的重點項目,自2009年推出至今,觀眾人次已接近12萬之多。他們將改編的經典文本搬上舞台,並提供演前、演後的到校工作坊,培育學生對經典文學及戲劇表演的興趣。
「誇啦啦跟海豹時期不同,那時是專業培訓,我目前所做的工作,卻是播種,將戲劇的種子撒到學生身上,培育幼苗……希望他們茁壯成長。」Dr. Ooi笑呵呵地說。
「瑜亮之爭」現舞台
至今,Dr. Ooi執導的作品,已有99齣,其中為海豹劇團執導的有33齣,包括名著改編或原創劇,而她執導的第100齣劇作《鬥智》,將於3月公演。
「我自小就很喜歡《三國演義》,從漫畫開始看……早就想將這本小說改編為戲劇。不過,故事很複雜,而人物又眾多,不可能全部搬上舞台。」在小說中,她最欣賞兩個人物,一是周瑜,另一則為諸葛亮(孔明)。
「周瑜好靚仔,很聰明,但為人比較小器,總想證明自己比孔明叻;而孔明則機智過人,為人大方,沉着應戰,我好佩服孔明。」她將這兩個角色抽出來,編成舞台劇,寫出「瑜亮」之間永恆的競爭。
「戲的第一幕,就是周瑜和諸葛亮捉圍棋,開始作出比試,接着的每場戲,都呈現他們兩人如何動腦筋、展智力……故事圍繞赤壁之戰而推展,以周瑜的反間計、苦肉計,孔明的空城計、借箭……交待兩人如何鬥智。」Dr. Ooi興致勃勃地,細細道來。
在中國戲曲中,她比較喜歡京劇,「《鬥智》是齣英語話劇,但它的表演形式,服飾、布景、道具,以至音樂……卻融入京劇元素,非常別開生面。我們好幸運,請來香港演藝學院的京劇老師蔡之崴師父協助,運用獨有舞台技術,在觀眾眼前展開一幕幕瑜亮之爭。」
她表示,「我好享受這齣戲的創作過程,也期待在劇場上,帶領觀眾踏上驚險之旅,體驗主角在對抗強大敵人曹操時的智慧之戰。」接着,她又說:「這次演出,大部分演員都是本地的年輕人,其中有幾位,就來自”Bravo!”……」臉上漾着滿足的笑意。
去年,她獲香港戲劇協會頒發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之終身成就獎,表揚她多年來對戲劇界的貢獻。
Dr. Ooi熱愛戲劇,永不言休,儘管已年逾80,但她仍有很多計劃,還希望繼續創作,編寫劇本。她坦言,「千萬不要退休,做到不能做,才講拜拜!」
!doctype>《鬥智》
日期:2024年3月9及16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30
地點:元朗劇院演藝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