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於年少 暮色重逢──學姐王惠珍

學姐王惠珍的工筆花鳥頗有功力,極有蘇州剌繡的光澤神韻,筆和色縈繞着家鄉的舊夢。

遙遠的那個年代,來自全國城鎮的學生匯集在華東藝專,有的投考音樂系,有的投考繪畫系。無錫太湖之畔,有清晨吊嗓子的,有校園畫速寫,各盡所能地發揮,場面相當熱鬧。

小女生之間的情緣

筆者是樂益女中推薦的報考生,雖然很愛唱歌,因要兼考一門樂器,小女生什麼均不會,中學校長、教導主任很寵護我,為我報考了美術系。那時天真幼稚,報送、報考僅一字之差,以為由學校推薦,必優先錄取,飄飄然毫無壓力。規定4小時的素描,20分鐘便交考卷,真不知天高地厚。誰料未招考之前,早有內定人選,除非芸芸考生中,有特別「標青」的人才!

1957年,蘇州的考生全軍覆滅。考試期間,在無錫逍遙自在,似出籠的小鳥,無拘無束地享受片刻自由。緣份使然,唯和初識的學姐王惠珍特別投契,也許因為她年長4歲,比較沉穩斯文。再則,我喜歡接近漂亮的女生。回蘇後,她還來幽蘭巷探望我,由於不在同一間學校,漸漸失去了聯絡。

時光匆匆一別至花甲,想不到她沒忘記當初的小女生。她通過我的同學費醫師聯絡了我。原來彼此在香港,兩人仍未放棄初衷,各自還在畫畫。彈丸之地的都市人才濟濟,我再無年少時的輕狂自信,總感生命有限,學之不盡!她更為勤奮,掇拾不言疲。

古稀之年 重拾畫筆

王惠珍1938年生於蘇州。1978年,隨夫帶着一雙子女,由楊州來港定居。她夫君考到香港土木工程的牌照,經營土力測試謀生(凡是建築地盤,首要提供泥土的樣本數據,再計算所需的架構,包括地基、地樁、護土牆、水壩、隧道等項目)。他們白手起家,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這階段,賢良淑德的王惠珍相夫教子,卻將自己的愛好暫擱側邊。直至業績穩定、子女成才,2010年踏入古稀之年,再開始四周尋師學畫,持之以恆,勇氣可嘉。

她能靜下心來,不怕眼矇手震,學習工筆花鳥。往往打電話給她,總是回應在上課。「是否開班授徒?」她答,「在老師處學藝!」80幾歲了,單身乘公交車,奔波周圍尋師學畫!網絡很多推介長者的養生之道,其實王惠珍夕照片段,是最佳的晚年模式。多年來很多畫展和藝術活動,她均有低調參與,並默默無聲承擔不少義務工作。

王惠珍的作品《春意盎然》(左)與《雙峯皓月》(右)。
王惠珍的作品《春意盎然》(左)與《雙峯皓月》(右)。

歷史上不乏佚名精品

讀者或會覺得奇怪,筆者為什麼會寫這位毫無名氣的畫家?別忘了,歷史上有很多精品是佚名的!博物館亦會收藏。再則,她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一顆對藝術虔誠的心,拋棄名和利的追逐,人生晚年不虛度,比年華時更珍貴,這種正能量的精神值得提倡!名家及無名氏,藝術面前人人平等,何況筆者本身亦非名人!有些人常說,香港是文化沙漠,豈不知香港的老、中、青藝術家,真在努力地聚沙成塔!

言歸正傳,花鳥畫始於唐代,宋朝達至鼎盛。國畫工筆花鳥,步驟繁複。首先布局章法,以墨色勾出輪廓線條,再渲染罩色,敷色加彩。層層疊加,強調白粉得宜,淨而顯彩,濃厚不膩,最後骨節眼上,還須勒上幾筆,使之線條挺拔,造型各異,呈現淡妝素服,濃裝豔抹,完成一幅精緻靈動,富麗典雅的傑作,決非輕而易舉!在此介紹學姐王惠珍頗有功力的工筆花鳥,數幅作品提供各位欣賞,極有蘇州剌繡的光澤神韻,筆和色縈繞着家鄉的舊夢。

王惠珍的作品《丹頂金魚》(左)和《白孔雀》(右)。
王惠珍的作品《丹頂金魚》(左)和《白孔雀》(右)。

 

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