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的簡帛書

簡帛書的發現,不單大量補充我國歷史文化的缺佚,也顛覆了文字演化的認知,由草而行,行而楷的篆隸草行楷演變過程。

商、周時期只從甲骨、鐘鼎上發現文字的記載,但相信在商代應已有使用文字載體的竹、木簡。《尚書.多士》:「唯殷先人,有冊有典。」篆書冊字形象化地把竹片、木片串連起來,典則是把冊放於桌子上的模樣。至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是戰國時代的楚簡,如郭店楚簡、信陽楚簡、長沙楚簡、清華簡等。戰國楚帛書出土也是現時能發現最早的帛書。從文字結構分析,應是從商、周大篆隸變為秦隸、漢隸的轉折風格。楚人浪漫,楚帛書的文字具典型楚地地方色彩,起收筆用鋒變化不大,字形多取扁勢及側勢,不以規範、工整為目標,只為滿足書寫、製作時的便捷要求。用筆簡捷、字弧形欹側、傾斜,富動感,有一種自然隨意的效果。

展示儒家的政治思想,對為政者應以教化為先,為君者應有高尚的德行,施政要重禮、樂,順民心的法先王思想。
展示儒家的政治思想,對為政者應以教化為先,為君者應有高尚的德行,施政要重禮、樂,順民心的法先王思想。
郭店楚簡

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紀山鎮郭店出土楚簡804枚,有文字的共726枚,多為先秦儒家及道家的典籍,儒家部份共13篇,因竹簡的散亂,記載文字多有缺漏,但與今傳的相去不遠,宣示儒家對禮樂的重視,亦展示儒家的政治思想,對為政者應以教化為先,為君者應有高尚的德行,施政要重禮、樂,順民心的法先王思想。

道家著作有《老子》的甲、乙、丙三篇,竹簡缺失甚多,丙篇部分與《老子》(帛書本)或其他版本的《老子》相約,而部分內容與甲篇一段相同,估計是抄寫者從不同的版本中抄出,比對帛書本《老子》中有些難以辨解的文字與章節,參考楚簡《老子》都有一定的幫助,對《老子》的研究,有一定的幫助。

楚帛書

長沙子彈庫出土帛書稱楚繒書或稱楚絹書,全書約九百餘字,中心分為甲、乙編,四周有十二段邊文是為丙編。甲篇強調「敬天順時」,上天是有獎懲能力,可主宰人類命運的神,帶有五行刑德的思想。乙篇類似神話故事,但多是回應甲篇所述上天的施德降罸訊息。四邊十二段代表十二個月,略述該月可行或忌諱的事宜,應是陽陰家占星、卜筮、堪輿等資訊。

睡虎地秦簡以方筆為主,間以弧線,結字茂密、筆劃平直簡潔,書法前後統一,書者應是同一人,但未知是否墓主人喜。
睡虎地秦簡以方筆為主,間以弧線,結字茂密、筆劃平直簡潔,書法前後統一,書者應是同一人,但未知是否墓主人喜。

睡虎地秦簡

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出土了戰國末期到秦代的竹簡一千一百多枚,據考古學家推斷墓主喜曾任令史、獄史、御史,亦曾三度從軍,參加多次戰役。陪葬的竹簡內容多為陳述秦律,也有講述為官之道、法律答問、日記、編年記等資料。這批簡牘的發現,對研究秦代的律例刑法提供重要的資料。睡虎地秦簡以方筆為主,間以弧線,結字茂密、筆劃平直簡潔,書法前後統一,書者應是同一人,但未知是否墓主人喜。

里耶秦簡大部份文字字體屬秦隸,但亦有古篆、隸中帶楷等字體。
里耶秦簡大部份文字字體屬秦隸,但亦有古篆、隸中帶楷等字體。

里耶秦簡

2002年在湖南龍山里耶古城發現了38000多枚竹簡,從考古報告介紹 ,除了少部份楚簡外,其他都是秦簡,並指出這批簡牘是秦始皇二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間洞庭郡遷陵縣的日誌實錄,是目前唯一一份秦朝政府檔案,簡牘內容包括當時社會的人口、田地、賦税、倉儲、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民族、郵政、貿易等各個方面,是截止目前唯一的大秦帝國的編年史,也被譽為21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上繼兵馬俑後的偉大發現。里耶秦簡大部份文字字體屬秦隸,但亦有古篆、隸中帶楷等字體。字形方扁縱長,或平正短促、或撇捺自如、或工整、或率意,但多行筆流暢,姿態各異,淋漓盡致,對研究小篆到隸書演變過程有重要意義。

簡帛書的發現,不單大量補充我國歷史文化的缺佚,也顛覆了文字演化的認知,由草而行,行而楷的篆隸草行楷演變過程。

 

參考文獻:

  1. https://www.newton.com.tw/wiki/%E9%83%AD%E5%BA%97%E6%A5%9A%E5%A2%93%E7%AB%B9%E7%B0%A1
  2. http://lyqjbwg.com.cn/
  3. http://www.9610.com/
  4. https://zhuanlan.zhihu.com/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