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反對中醫的近代名人,魯迅肯定最具影響力。在反中醫的聲浪中,魯迅常被抬起,以增聲勢,如此也相當符合國人崇拜權威之心理。
但沒有多少人冷靜下來想想,究竟魯迅反對的,是什麼中醫?他對於中醫的認知,究竟程度如何?他是文學批判權威,但又是否醫學批判權威?
如此反問,肯定比盲目否定或熱情擁抱,來得更有參考價值。
魯迅反對中醫,是他去了南京西式學堂,接觸了西學和西醫書籍之後的事。在17歲離開魯鎮之前,他和廣大民衆一樣,不但接受中醫,且有諸多體驗,包括查閲醫書,予以自療,也會尋找名醫,為父治病。
當然,這兩方面後來也成為魯迅反對中醫的源頭及理據。故此,深入探討這兩個範疇,有助我們了解魯迅反對中醫的真實面相。
通俗方書《驗方新編》
魯迅的中醫認知,與一本醫書密切相關,那就是流行於19世紀的中醫通俗方書《驗方新編》。和許多民眾一樣,魯迅大部分醫學知識和體驗,均來自此書。他不但認為《驗方新編》是「唯一救星」,也提及家中所藏醫書,能用於治病的只有「這寶貝的《驗方新編》」。
當然,這本書最後卻成了他諷刺中醫的最佳教材。
這本書的編者是鮑相璈,是一位幕僚(俗稱師爺),懂得一些醫學知識,長年熱衷收集單方驗方,最後編輯成書。這是傳統社會常見現象,為了解決缺醫少藥,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文人會收集民間驗方,編輯成書,人們就可以不用尋醫,也能按圖索驥,尋方自療。
故此鮑相璈在書中序言中稱其編書的目的是:「為方便計,自莫良於單方一門矣。單方最多,選擇宜精,果能方與症對,則藥到病除,無醫亦可。」
這裏清楚説明了書中所記載的,多為一味藥物的單方,最為方便,如果方與症對,則「藥到病除,無醫亦可」。
既然如此神效,我們不妨看看具體内容為何。
我們不妨參考一下書中的幾個例子,看看該書如何治病。
缺乏理法,徒有方藥
在這本書中,治療方法包括用羊膽和蜂蜜,就能治療72種眼睛疾病;用豆腐皮和茯神治療各種頭昏;牙痛可用木耳和荊芥治療;而患了傳染病霍亂,治法就是生水和熟水混合,再加入明礬;最有意思的是,患了瘧疾,可用巫術的方法來治療,而且作法時還要「不令人見,見著不效」。
魯迅也用此書中的方法治病,包括用一味細辛治療牙齦出血,結果療效不佳,尋求了另一秘方,也治不好。另外還有腹痛飲用薑湯,肩痛服用五加皮酒,蓖麻子油治療便秘等。
這種方法有療效嗎?真是「藥到病除,無醫亦可」嗎?
當然有效,但機會率低,且充滿了偶然性和隨意性,甚至要靠運氣,就如魯迅用細辛治療牙痛,就毫無療效。當然,用羊膽和蜂蜜可以治療72種眼疾,或用明礬加水可治療霍亂的話,這些方法早已普及世界,更獲諾貝爾醫學獎。
要知道中醫治病,着重的是整體觀念及辯證論治,而具體操作就是理法方藥,即中醫理論、診斷方法、諸種方劑、各種藥物。四者相輔相成,才是傳統醫學核心的治療思路。根據如此思路,就會分清牙痛可以分為風熱、風寒、胃熱、虛火,還有齲齒(蛀牙),處理方法各自不同。
在此並非否定這類缺乏理法,徒用方藥的思路。要知道單味藥或經驗方本是傳統中醫形成的源頭和土壤,但中華醫學早就在此基礎上,結合哲學思維,形成了豐富且複雜的辯證理論,超越了只憑經驗的原始思路。
故此,只有在中醫式思維下所使用的方劑或藥物,才是「理法方藥」兼備,符合中醫運作原理,才能達到具有普遍性、重複性、預測性的療效。
這才是中醫的核心和強項所在。
最為典型的例子的就是東漢醫學經典《傷寒論》。醫聖張仲景目睹當時醫家「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只是延用秘方和單方,故此激發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參考了諸多哲學理論和醫學經典,最後寫成了「理法方藥」兼備的《傷寒雜病論》。
醫家批評 誤人之書
由於《驗方新編》簡單易懂,方便使用,故此「不脛而走,幾至家置一編」,這當然包括魯迅的家。但此書面世之後,卻一直受臨床醫家的懷疑和否定,詬病其為中醫帶來消極影響,助長了執方治病的風氣。
例如認為此書太過死板,「拘執死方以治活病,豈有不誤世殃人者耶?壞亂極矣,良足悲也」;為初學者提供誤導性的捷徑,故將之列入「最易誤人之書」;有的批評它「不無龐雜,間有峻厲之方」,如此很可能給病人帶來危害;有的認為它「本源未澈,瑕瑜互見,殊憾理不足而方難效」。
民國時期的《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如此評論,「多隨手採錄,良楛雜陳。至內科中風、傷寒、濕暑等證,過於簡略,全無頭緒」;而民國名醫顧鳴盛則認為,「《驗方新編》一種,濟世便民,功在社會。惜但舉藥方,不詳病證, 內容蕪雜,眉目不清,而魯魚帝虎之誤,益不堪枚舉,是得半而失亦半也。」
民國中西醫匯通派的代表人物惲鐵樵更詬病一些中醫只懂《湯頭歌訣》和《驗方新編》,連脈學和陰陽五行均一無所知,最終只會敗壞醫道。
三流方書 一流符號
由於《驗方新編》具有普及化和生搬硬套的特徵,在19世紀後期該書竟然轉化為象徵符號,常常作為喻體或常用語出現,具有「生搬硬套」、「粗淺」、「平庸」,「迂腐」、「迷信」及「不值得信任」的涵義,用來反諷現實,尤其是針對腐朽落後的社會現象。
如此運用的文化名人包括錢鍾書、康有為、余雲岫(近代全面廢止中醫派的代表人物)、曹伯韓(近代語言學家)等,他們將《驗方新編》作為文化符號,借此宣揚思想,批判時事。
在中西文化衝擊之際,如此運用背後隱藏着一種揮之不去的「科學鏡像」,借用「落後」中醫來大肆批判。例如反對中醫的重要人物余雲岫就引用此書,指責中醫治病基本全憑經驗,而無實理可言。
但是,如此鏡像折射出的是中醫的核心和精華嗎?這本書能夠代表中華醫學嗎?
但在大時代的風潮下,在西學及科學的光照下,大家都忙於以偏概全,本末倒置,犯了稻草人謬論而毫不自知。
這也難怪魯迅的的筆下,只有那冬天的蘆根、經霜3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結子的平地木、敗鼓皮丸,還有那小説中的人血饅頭。
這就是魯迅的中醫認知。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探討第二個範疇──父親之死。此事令魯迅耿耿於懷,抱怨中醫,也是直接令他反對中醫的導火線。
那麼我們就要弄個清楚,究竟他的父親患了何病?父親之死和中醫有何關係?魯迅筆下的兩個庸醫,究竟是何背景?是否不負責任的庸醫?理據究竟何在?
真相如何,且看下文分析。
魯迅與中醫 2-1
延伸閱讀:〈父親之死因中醫?──再論魯迅的中醫思路及相關啟示〉(魯迅與中醫 2-2,9月3日刊)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