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小學的科學科

科學的範圍博大精深,哪些知識要學,哪些要動手做,哪些地方可參觀,都要從長計議,期望教育局能盡快為小學科學科定出指引,然後學校再發展自己的校本課程和內容。

上次我提議小學是時候開科學課,如以現在常識科的節數來計算,是每星期一節,但理想的是每星期2至3節,因為要騰出時間來讓學生做實驗、估量和驗證。今次跟大家談談我心目中的小學科學科。

首先是內容,應該貼近我們的生活,又可以銜接上中學,我建議可以考慮以下四個範疇:

生物科技與食物

第一是「生物科技與食物」。生物科技是指利用生物體(含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的細胞)來生產有用的物質或改進製程,改良生物的特性,以降低成本及創新物種的科學技術。很多地區都會着力研究生物科技,如青海主力發展高原馬鈴薯,大灣區有研究水耕種植,香港有中大林漢明教授的「大豆回家」計劃,還有植根香港已久的「嘉美雞」,這些都是香港的創科故事,值得學習。

最近有些中學開始發展自己的生物實驗室,教授學生DNA的概念,而疫情過後,大家都看重生物科技的未來發展,小學生可以在這些課堂中學習基因改造的概念、使用顯微鏡、測試食物的維他命C、種植和觀察黃豆生長等,邊動手做,邊動腦學,再參觀和認識一下香港的成功例子,十分充實。這部分像中學的生物科,是現在常識科較少涉獵的,但對於銜接中學和引起學生科學興趣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科技與生活

第二是「科技與生活」,這題目切合常識科現有的內容,學習現有的科技發展,過程中可以教學生發明新事物,新發明也可以是改良或合併現有的東西。當中學生也可以從日常科技中,學習不同的科學原理,如力學、地心吸力、空氣流動等,做多些實驗,學生的興趣就愈大。我們推動的STEAM課程,其中的A(Art)可以從中發揮,透過科幻畫,讓學生畫出他們心目中的發明和未來世界。

地球與太空

第三是「地球與太空」,現在常識科也會教地球、月球和八大恆星,但只是一個單元,內容不算太多。其實太空之大,還有很多知識和吸引學生的地方,值得我們慢慢探究。活動方面,除了去太空館,更可以去觀星,當然如果你問我,我想帶學生到貴州看「天眼」,就算是遠遠看一眼,我也會心滿意足。最近有中學帶學生去現場看人造衛星發射,原來中國一年約有40多次衛星發射,希望我也可以去看看,場面一定十分震撼。

說到太空,航天科技是必須學的。香港早前興起航天熱,但氣氛在中學方面較烈,因為小學教授的內容不多。如果我們讓學生多了解航天科技,如探月計劃、航天員的訓練等,再配合編程,讓學生動手做一些簡單的航天儀器,相信在香港的這一代和下一代,可以產生出為國效力的載荷人員和太空員。

中國科技

第四是「中國科技」,中國科技在近年間發展快速,汽車電池、高鐵、人造衛星、北斗系統、機械人等,都是世界前列,作為香港新一代,除了要了解中國科技發展的強大,更可到內地參觀學習。如果在小學科學中只學習科學知識,卻沒有與中國科技掛鈎,便是捨近而取遠,捨易而取難,還有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很大機會會到內地讀書、實習和發展,早點接觸內地的科技發展,對他們是百利而無一害。

以上四個範疇,是我從自己學校的科學堂框架中整理出來,科學的範圍博大精深,哪些知識要學,哪些要動手做,哪些地方可參觀,都要從長計議,期望教育局能盡快為小學科學科定出指引,然後學校再發展自己的校本課程和內容。

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教授曾說過,香港的學生課外活動太多,每晚要學到9時才回家,所以他建議「科學教育應該少一點考核,多一點鼓勵。」期望教育局盡快重組小學的常識科,抽出時間來引進小學科學科,配合國家「科學興國」的政策。

蔡世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