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的見微知著

評核學生成績的方法有許多,更多人願意使用的是持續性的評估方法。不過,在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似乎一直擺脫不了考試便是最佳評核方法的想法。

評核學生成績的方法有許多,更多人願意使用的是持續性的評估方法。不過,在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似乎一直擺脫不了考試便是最佳評核方法的想法。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即使多反了幾次,也難以找到最理想用以替代考試的方案。於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評核莘莘學子的學習表現的方法還是以考試為主導。

考試的壓力

有些人喜歡到壓力較小的地方生活,好逸惡勞本來就是人類的天性,因此也就沒有可疑之處。沒有壓力多好,事實上即使是到了月球也還是會有無形的壓力,有壓力的地方才會有更大的進步,不過人各有志,鹹魚白菜各有其捧場客。

希望壓力不要太大的人,都是壓力中人。走過壓力路的人,驀然回首,或許是不堪回首,不想自己更不想下一代重覆這樣的路。從前,香港中學有會考,預科有高考,歷經兩次考核,逐漸篩選考生,連過兩關便有機會進入大學。中五和中七兩次公開考試,壓力之大,真的痛苦。既然痛苦,那便優化吧,當然優化是主事者的說法,優化與否,不一而盡。

昔日中五會考10萬考生(如2008年的考生人數是109574),兩年後中七高級程度會考則有3萬多考生(如2010年的考生人數是39774);將兩大考評統一後,中學由7年改為6年,迎合的舉措還有大學三改四。考試二而為一,名之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以下簡稱DSE),理論上是壓力大減,完全是學生的福音。想深一層,究竟是一次考試定生死的壓力大一些,還是兩次考試分擔風險的壓力大一些呢?而且,當年有些大學取錄新生,他的中五會考成績會跟高考成績結合一併考慮,換言之,如果會考成績好,而高考稍有失手,那麼整體入讀大學的成績仍是可據會考的佳績補救的。另一方面,現今DSE考生5萬多人,而大學學額也沒有顯著的增加,中學生經歷3年的高中生涯,為的就是要在考試裏爭取佳績,入讀大學。原本預科只有兩年,入大學的壓力也就是兩年;末代高考有接近4萬人應考,而DSE是5萬人,那便是說有升學壓力的學生也比從前多了1萬。顯而易見,優化的只是公開試的數量由二變一,考試的壓力不單沒有消減,反而更大。

考試的副產品

傳統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好,伴隨考試文化而來的一定便是作弊,這也是古已有之的。明代人馮夢龍《古今譚概》曾經有這樣的故事:「宋承平時,科舉之制大弊,假手者用薄紙書所為文,揉成團,名曰『紙毬』,公然貨賣。」(《雜志部第三十六.科舉弊》)有考試,自必有人想要自己成績好,但卻不想努力。作弊因此應運而生。在《古今譚概》所援引的故事裏,指出在宋代時,有人在科舉作弊,用很薄的紙張寫上參考資料,揉成紙團,並命名為「紙毬」,然後公開發售。科舉便是中國古代的考試,朝廷並以此提拔人材,十分重要。因作弊而獲得理想成績,進而成為父母官,受害的便是無辜的老百姓。

馮夢龍《古今譚概.雜志部第三十六.科舉弊》。(作者提供圖片)
馮夢龍《古今譚概.雜志部第三十六.科舉弊》。(作者提供圖片)

科舉考試還牽涉利祿的問題。考試取得佳績,然後進入政府工作,金錢財帛與社會地位皆隨之而來。這在古代社會十分吸引,因此也就有了一大堆作弊的人。今天,考試與功名利祿的關係沒有古代的密切關係,但還是一直牽動着人的心靈。有人或許會說,考試作弊沒有什麼大不了,此言差矣。人的誠信乃是從小培養,非一蹴而就,作弊就是面對考核而不正道直行,走偏門,到了長大以後便時常期望不勞而獲,實在害人不淺。

我相信,學生都知道考試作弊不好、寫論文抄襲不好,但到了被老師發現後,便都希望網開一面,從輕發落。沒有老師喜歡懲罰學生,但會期望學生在受罰的過程裏受到了教訓,明白懲罰背後的意義。「過則勿憚改」,人誰無過呢?能夠改正,懲罰才有意義。

無助的老師

考試壓力之大,不免讓考生感到痛苦,其實,最痛苦的是老師。學生為什麼要上學?拿着課本,在家裏也可以學習,回校上課為的是要學做人。每年到了期末考試,有一件事一直會牽動老師的心,那是考試當天是否全員應考。大學的一個學期不長,只有13周,課上完了,便到了評核的一刻。考試當天不幸生病,便可申請補考,帶病應考,影響答題水平,自當請假休息,留待康復才重新上陣。這是天經地義,毫無問題。

精彩的是尚有許多千奇百怪的缺考申請。例如,學生老實地電郵老師,說自己睡過了頭,趕不上早上9:30的考試。其實,中小學上課是早上8:00,大學的早課是8:30。這位同學接着跟校方相關部門申請,說自己起床後感到身體違和,不得不缺考。這個過程任課老師一直蒙在鼓裏,到了收到學生成功申請補考的通知,恍然大悟,老師卻也沒有拒絕學生補考的權利。

又有學生缺考了,以電郵問老師該如何處理,老師當時在假期中,早就設定好電郵自動回覆,說自己某天至某天放假。然後,學生早上來電郵,老師同一天的晚上回覆了,學生接下來在給校方的郵件裏,說老師漠視了同學的電郵,因而導致自己遲了申請補考。結果,校方也批准了同學的補考申請。由始至終,老師一直沒有權利拒絕學生的補考申請,究竟我們是在哪些方面教導學生呢?

在大學裏,我們都很焦急,急些什麼呢?此因大學是青年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前最後的把關者。離開了大學以後,青年人的任何行為,都會被社會視作是這間大學將學生教得如何的證據。全校的教職員,都有教導學生的責任,如果我們只要讀書成績好的學生,老師盡責教導便可;如果我們希望學生的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皆能符合社會的期望,那麼這便是所有人的責任了。大學要做的是全人教育,即在學科講授以外還要使學生成為完人。能否成為完人可能只是相差幾希,但缺少這個幾希,那便是終究沒有完成教育的使命!

潘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