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課堂上我提到國家的科技成就,學生好奇地問:「我國的問天實驗艙內使用中文,還是英文?」我驚訝於學生的奇思妙想之餘,亦順道講述了2011年美國通過法案,限制與我國航天技術交流合作,所以我國的太空科技主要都是自主研發的,那自然以中文母語為溝通基礎。而且,以現今升空頻率和設備的先進程度而言,太空科技已非歐美專美,我國在不少範疇甚至有領先優勢。學生聽得眉飛色舞,紛紛自豪於國家的成就。這事又再次引起我思考英文在現下教育的地位問題。
國力決定其軟實力
課後,回想學生的提問,其實滿有深意:國力強弱與其文化、制度等軟實力的輻射,應成正比。舉個例子:過去英國強大,發明又多,世界多地受其影響,其度量衡單位成了所謂的「公認標準」。可是,時移世易,英國影響力江河日下,出產商品數量早已不是世界前列,軍事實力更淪為二三線國家水平,只能維持一艘航母正常運作。如此,其量度單位―—英寸,自然逐漸退下人們視線,學校亦早已沒有相關課程。
英語世界的優勢還剩多少?
或者會說,縱然英國不濟,但英語世界的「老大哥」其實是美國,她可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話雖如此,美國亦已今非昔比。論經濟,近來多國也醞釀減少使用美元,直接用本國貨幣交易,或改用人民幣作為第三方貨幣來計價。這些貿易趨勢,會對現機制帶來多大衝擊,仍是言之尚早,但可以肯定美元的金融地位已被撼動,不再保有絕對的優勢。論軍事,美國擁有11個航空母艦戰鬥群,數據上依然是世界最強。可是,如要同時與排行第二、三的中、俄開戰,恐怕也難有必勝把握。其他範疇例如資訊科技等,也不難找到我國領先的例子。總的來說,就現勢頭來說,英語世界的優勢正日漸縮少,確是不爭事實。
人工智能打破語言隔膜
單看國力與軟實力升降,尚不足以引起對英文在校地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科技已發展到,令翻譯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難題。現有軟件雖然翻譯的效果還略為生硬,但至少可譯出個大概,足夠溝通理解。況且,自ChatGPT一類程式面世後,其強大功能已預視人工智能發展,將在不久後衝破語言限制。屆時,語言流膩或多懂一兩門外語,在職場上也不一定有優勢。知識才該是學習的重點,因為判斷網絡搜尋得來的資料真偽,及取捨與否,才是人不會被取代的價值。
改教知識性內容更為前瞻
英語向來是學習時數的「大戶」,英文老師又持續供不應求,那麼索性少量削減英文課時,改為學習其他知識技能,會是更有戰略眼光的教學方向。
騰出的課堂,學生應多了解的其中一個範疇,便是「一帶一路」。國家提出這大戰略已十年,港人對沿線國家的印象,還是那麼刻板:貧窮、政局混亂。至於,對這些地區的物產、風俗、信仰卻是一知半解,這樣怎能讓香港跟上國家發展當地的步伐?其實,東盟的經濟增長是全球數一數二;中亞有大量資源有待開發;中東是世上其中一個最富庶的地區……總之,不了解就代表錯失機遇。
結語,中泰鐵路最近終於落實興建,全程會採用我國技術、我國標準,之後我國還會將技術轉移給泰方,協助她建立國內的高鐵網。不問也知整個項目會以甚麼語言來溝通吧!這新聞正好為本文作註腳:香港教育有責任帶領學生、市民,跟上新的「公認標準」。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