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教育產業一箭雙雕

發展教育產業,設立中學生簽證制度,有計劃地引進境外學生,一方面可應對生源不足情況,提升中學及大學的學生素質;另一方面也能夠為本港社會人才不足提供解決方案。

香港適齡學童人口減少,已經是一個結構性問題,影響所及,幼小中學校都不能倖免。教育不同階段的供應鏈出現斷層情況,大學也要降低收生的標準,才能填滿學額。然而,大學收生標準不宜太低,否則難以保證起碼的學術素質。因此必須從增加生源方面去想辦法。

境外學生可以是教育的活水

從上述分析看,似乎其中一個出路是教育產業化,即是大力引進境外學生,包括內地、東南亞,以至其他國家的,這類學生要繳交學費,又要在香港生活,並會產生相關的費用,從而成為帶來經濟效益。澳洲就是一個發展教育產業比較成功的國家。

現在只有到香港升學的大學生可以得到學生簽證(student visa),他們畢業之後還可以留在香港工作。學生簽證可否涵蓋中學生呢?至於小學生年紀比較輕,需要較多的照顧,不宜考慮。

事實上,香港教育制度經歷多年的發展,有不少管理上和教學上的優良傳統,例如英文學習、靈活的教學法、嚴謹的考評制度等等。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PISA(對象是15歲學生)表現出色,無論閱讀,數學和科學各範疇一直處於比較高的名次。香港中學文憑試受到內地和外國大學的廣泛認可,每年畢業生憑着此公開試成績升讀英美加澳等大學,與及內地、台灣等大學,為數不少。甚至現在內地也有愈來愈多的民辦學校實施文憑試課程,可以見得香港的教育制度有頗大的吸引力。

筆者近年管理私立學校,就經常有內地朋友詢問,能否子女在沒有香港身份證的情況下,升讀香港的學校。因為現時沒有中學生的簽證制度,故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中學學位能夠有限度地提供給境外學生,相信香港學校一定能夠吸納。為香港教育注入活水,學生來源趨向多元,增加學校的多樣性,學生之間互相正面互動,都可以整體提升學生的水平的,並有更多素質的畢業生提供予大學。

提供相關配套 吸納境外學生

從供應鏈着手,可以解決生源不足,以至逐步提升大學收生的素質,與及為香港社會源源不絕地提供更多的人才。當然,引進境外生,需要有足夠的配套,才能夠順利實現的,以下是一些重點:

循序漸進,有計劃的進行。初期只限於大灣區及其他外國的學生。設立人數限制。先開放予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因為這類型學校沒有公帑的支持,不會佔用納稅人的資源。漸次可以開放予直資學校,甚至津貼學校,但是需要計算學費水平,例如稍高於現時政府給予學生的單位成本,即大約是每位9至10萬港元一年(這其實和內地港人子弟學校的收費水平相若),並且要設一個境外生的比例,即如國際學校也有收取本地生的比例一樣,不致於太影響本地學生升讀的機會。

積極解決住宿問題。境外生到本港讀書,住宿是一個大問題。筆者留意到近年有港島區津貼學校為跨境學生提供轉介住宿服務,即和非牟利團體主辦的賓館合作,提供宿位給這類跨境學生,他們便不用每天往返內地和香港。同樣地,現在不少青年營地平日使用率很低。部分非牟利團體主辦的酒店曾被審計署批評,改變了原先以低廉租金服務本地人的初衷,成為牟利的生意,現在正可以改變用途,變成為境外學生提供住宿的場地。此外,如果這裏學生沒有親人在香港照顧的話,便可以仿效英澳等國家的經驗,設立監護人制度;本港眾多社福機構,可擔當這種監護人的角色。

發展教育產業,設立中學生簽證制度,有計劃地引進境外學生,一方面可應對生源不足情況,提升中學及大學的學生素質;另一方面也能夠為本港社會人才不足提供解決方案,在搶人才之外,讓這一類在香港讀書的人畢業後留在香港建設社會,並且在居港期間帶動一定的經濟效益,實屬是一箭雙雕之舉。

曹啟樂